新疆博物馆:织锦证史 五星同心
新疆网讯(记者陈彦仿)当两千年前的丝绸纹样在数字穹幕上流转如星河,当汉代织工的指尖起落通过体感交互重现似昨朝,被誉为“国家宝藏”的“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护臂,终以一场科技与历史交织的特展揭开神秘面纱。
这是历时三年,充分挖掘国宝价值、以数字赋能打造的“中华锦绣——‘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护臂国宝展”。7月13日,该展览正式对外开放。这件禁止出国(境)展览的顶级文物,在智能展厅的柔光中,娓娓诉说着跨越千年的文明对话,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载体。
走进展厅,科技的星河与历史的静流在此交汇。作为全国首个聚焦单件国宝的主题特展,它不仅带来“一眼千年”的视觉震撼,更通过AI问答、数字织造等12项前沿技术,为观众与汉代丝绸文明搭建起时空桥梁,深刻揭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历史脉络。
新疆文博院党组成员、副院长,新疆博物馆馆长于志勇谈及这件文物时说:“我们借这件文物传播中华文化与典故,将千丝万缕的经纬、巧夺天工的智慧、千金一锦的传奇讲给世人听,更把考古发掘的故事、字词背后的深意,通过可视化、大众化、系统化的方式呈现。我们依托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史,讲清织锦上的五星辉光,道透织锦里深植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曾在央视《国家宝藏》推介此宝,也常在展柜前为观众阐述,但最让于志勇刻骨铭心的,是三年前为习近平总书记介绍它的时刻。
时间回溯至2022年7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新疆博物馆,参观《新疆历史文物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由各民族优秀文化百川汇流而成。要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研究,充分挖掘和有效运用新疆各民族交往的历史事实、考古实物、文化遗存,讲清楚新疆自古以来就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和多民族聚居地区,新疆各民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血脉相连、命运与共的重要成员。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把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嘱托如春风化雨,浸润着新疆文博事业的每一寸土壤。新疆文博人执历史馈赠为笔,在时光的长卷上续写着中国新疆的璀璨篇章。他们以“让文物说话、让历史发声”为己任,从文物修复室的微光到考古现场的尘土,从展厅布置到社教活动,将“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日夜坚守。此次国宝特展,正是文博人守护中华瑰宝、践行使命,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谱写的生动注脚。
三载回响 从文物展台到精神家园
新疆,这片横亘中国西北的广袤大地,地处亚欧大陆腹地。当古丝绸之路的驼铃穿透千年风沙,中原文化的清韵便与古代新疆风情的醇厚在此交融共生,于中华文明的长卷上晕染出浓墨重彩的印记。如今,新疆博物馆静静矗立在这片土地上,以件件文物为弦,奏响各民族血脉相连、命运与共的壮阔史诗。
盛夏的乌鲁木齐,骄阳似火,新疆博物馆内却涌动着比烈日更炽烈的热忱。单日1万人次的参观记录不断被刷新,展厅里,那些沉默了千百年的文物,正借着新时代的光,向世人诉说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植大地的历史根脉。
置身“新疆历史文物展”,恍若步入时光隧道。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辉煌历程中,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画卷徐徐铺展——吐鲁番阿斯塔那墓地出土的晋至唐代文书,字里行间皆是国家治理新疆的史证;尉犁县克亚克库都克烽燧遗址的800余件唐代文书,为国内烽燧遗址出土数量最大的一批文书资料,填补多项历史文献空白。
展厅一隅,唐代彩绘舞女俑静立如初。她眉际点染的红钿如星火,披帛绕肩似流霞,外罩的彩色窄袖绢衣与吐鲁番出土的《舞伎图》绢画相映成趣,共同勾勒出盛唐乐舞的翩跹气象。
“新疆历史文物展”“丝绸之路乐器展”“中华史册——新疆出土文献展”……馆内诸展如星辰列阵。
“颁赐印绶”见证权力传承,“八龙纹金带扣”闪耀工艺巅峰,《唐律疏议·名例律》承载法度文明……
在这里,件件文物皆是文明互鉴的镌刻,片片简牍俱为家国一体的实证,卷卷文书串联起文化交融的绵延脉络。这是文明对话的密码,更是岁月流转中织就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精神纽带。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护臂,依旧是馆内最耀眼的“明星”。
步入“中华锦绣——‘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护臂国宝展”,这件出土于尼雅遗址的汉代织锦静卧展厅中央。青、赤、黄、白、绿五色丝线交织出的八个篆字,如星斗缀于天穹;周边环绕的凤凰、麒麟等祥瑞纹样,既携中原图腾的古朴,又融古代新疆地区审美的灵动,恰是文明交融的鲜活注脚。
“为了让这件国宝的故事更透彻,我们细究它承载的文化历史、艺术哲思与天文历法,探寻古人对宇宙的摸索。”于志勇的话语里,有着对文物价值的深刻洞察。此次特展以“发现·国家宝藏”“历史·实证治理”“艺术·意匠创制”“科技·奇绩天工”“文化·五星出东方利中国”为纲,从多维度层层揭开这件国宝所承载的中华文明突出特性,堪称一次守正创新的尝试。
馆内近3万件文物藏品中,既有全国乃至世界独有的毛织品,也有汉唐锦绣、晋唐文书、干尸服饰等稀世珍宝。从常设展览到主题特展,新疆博物馆以文物为桥,立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展陈中厚植文化认同,让历史的回响穿透时光,让精神的家园在代代相传中愈发丰盈。
以物为证 镌刻在历史根脉上的共同体印记
文物是历史的“活化石”,每一件都藏着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密码。三年间,新疆博物馆精心擘画,既“引进来”,又“走出去”,不断拓展文化交流的边界。
来自中国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等全国多地的明星文物,在新疆博物馆的“故宫厅”“国博厅”中成为传播历史文化、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载体,让镌刻在历史根脉上的共同体印记愈发深刻、愈发闪耀。
7月8日,新疆博物馆“故宫厅”特展“故土新归:故宫博物院藏康雍乾时期的新疆文物展”开门迎客。这是继“盛世琳琅:故宫博物院清代宫廷玉器展”和“瑞彩熠熠:故宫博物院藏宫廷珐琅器精品展”之后,在“故宫厅”举办的第三个展览。展览精心遴选185件精品,分五个单元展示康雍乾时期新疆与祖国各族人民守望相助、命运与共的文化生命体系。
7月13日,新疆博物馆“国博厅”再次开放。继“吉金铸史——青铜器里的古代中国”“镜里千秋——中国古代铜镜文化”之后又一场文化盛宴登场:200余件(套)精品文物全面展示中国古代音乐的发展脉络,其中不乏河南舞阳贾湖骨笛、春秋蔡侯申编钟、清代霜鸿琴、十二律管等极具代表性的乐器珍品。
《青蓝雅静——天津博物馆藏明清青花瓷器展》等展览的引入,不断丰富着新疆博物馆的文化内涵。这些专题展览宛如在时光长河中架起桥梁,联通往昔与今朝,让新疆文物与当今实现跨越时空的“同框对话”。当观众伫立展柜前,凝视汉代的“司禾府印”、新疆出土的唐代中原风格铜镜时,“新疆与祖国命运与共”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触手可及的历史真实,如同一幅徐徐展开的古老画卷,将千年来的血脉相连铺陈眼前。
与此同时,新疆的出土文物也在不断“走出去”。
2023年6月17日,原创展览《交融汇聚——新疆精品历史文物展》在国家博物馆盛大展出,如一颗璀璨星辰吸引无数目光聚焦。此后,原创《新疆文物精品展》踏上巡展之路,先后赴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广州海事博物馆,所到之处如春风拂过,在观众心间种下对新疆历史文化热爱的种子。
2024年,《新疆文物精品展》又奔赴天津博物馆、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持续绽放光彩,共接待观众近110万人次,仿若一场文化盛宴,让各地民众品尝到新疆历史的醇厚韵味。同年,新疆博物馆参展由中国文物交流中心指导的《世界遗产——大丝绸之路》展,如一只文化的飞鸟巡回至福冈亚洲美术馆、爱媛县立美术馆等日本各地,在异国他乡引发观众的巨大关注和热情,成为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
2025年1月21日至6月1日,原创《新疆文物精品展》赴湖南博物院巡展,继续传递着新疆独特的历史魅力。
润物无声 让共同体意识融入生活肌理
“有形有感有效”,关键在“有感”。三载春秋流转,新疆博物馆始终让“文物”走出展柜,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播撒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种子。
“同学们,这是‘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护臂的纹样拓片,大家试着用彩笔把它画出来,再添上自己心中的‘中国元素’!”在乌鲁木齐市第55小学的“文物课堂”上,老师带领学生开展手工活动。彩笔在纸上勾勒出的,是孩子们对历史的想象,更是对中华文化的亲近与认同。
“以前总觉得博物馆离我很远,现在握着彩笔描摹纹样时,感觉自己一下子就走进了那些神秘的历史故事里。”一堂流动博物馆课堂结束后,孩子们的话语里是纯真的喜悦。
流动博物馆是新疆博物馆的特色项目。该馆党委书记、副馆长何嘉介绍,2025年以来,博物馆借助最新的虚拟现实技术、3D展示技术、数字直播等方式,将博物馆搬上“云端”,走进课堂、社区,打破了时空阻隔,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浸润心田。
“文物不应只被静静陈列,文物工作者应为文物注入‘生命’,让它们‘动起来’,以生动鲜活的姿态走进公众内心。”何嘉说,“我们希望以展览为媒介,讲述真实、鲜活的新疆故事,让沉睡千年的丝路瑰宝舞动起来,展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厚根基。”
七月的新疆博物馆,“文物修复体验营”正热闹进行。青少年围坐在一起,用特制材料模拟修复“破损的彩陶”。在孩子们的争论与配合中,“文物”逐渐成型,小小“修复师”脸上布满喜悦,守护中华文化的种子悄然埋下。
让文物不仅是“展品”,更是“教材”;让历史不仅是“记忆”,更是“动力”。作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第一批“全国中小学研学实践教育基地”,新疆博物馆充分发挥“大学校”作用。百场研学活动为中小学生打开了通往历史深处的大门。
每逢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中华传统节日,新疆博物馆都会推出相应主题的文化讲座及手工活动,让孩子们在参与中触摸传统节日背后的历史文化,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春雨般滋养心灵,增强文化认同。
为更好讲述文物背后的故事,让新疆历史文化融入各族群众的现代生活,“新博文创”将艺术价值与实用功能结合,先后推出一系列有颜、有趣、有内涵的文创产品。
“当外地游客带一件文创产品回家,就与新疆、与新疆博物馆结下了缘分。我们的文创产品坚持在实用性、观赏性、纪念价值和精美度上下功夫。”新疆博物馆文创部主任关懿说。
目前,“新博文创”已有多个系列:以流失海外的龟兹壁画为原型的“天宫市集”系列;以唐代仕女俑及新疆湖泊为灵感的“绮梦疆湖”系列;以“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护臂为蓝本的“五星出东方”系列;以守卫新疆历史人物为来源的“守望吧疆山”系列;与全国多家博物馆携手推出的“金鳞开运”汉代八龙纹金带扣系列。这些产品让观众在离开展厅后,仍能触摸到文物承载的文化记忆。
“我们追求对文物故事及标志元素的挖掘与精准使用,以文物为源,以文创为形,讲述中华大地的精彩故事。”关懿说,“让文创积极融入城市生活是创作的目标,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日常生活的肌理中自然生长。”
夕阳西下,新疆博物馆的玻璃幕墙映出晚霞。送走了各地游客,展厅灯光渐渐柔和。展柜内的文物,曾见证汉代新疆与中原的血脉相连,曾目睹晋唐文书在驿站间传递,曾亲历明清边疆与中枢的政令相通,如今又见证着新时代新疆各民族的团结奋进。它们以陶土的厚重、青铜的坚韧、丝绸的柔美,将历史的回响与当下的足音编织成网,凝聚着这片土地上所有关于守望相助、命运与共的记忆。
当最后一缕霞光掠过穹顶,整座建筑仿佛化作巨大的共鸣箱,收纳了千年的驼铃、今日的欢笑,也酝酿着明日的晨光。从文物中汲取力量,在历史中锚定方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基,正在这片土地上愈发深厚。
眼下,站在自治区成立70周年的新起点,新疆博物馆正以一件件无声的文物,持续奏响中华民族一家亲的壮丽和声,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光芒,如同那织锦上的五星,辉耀古今,照亮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