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一条冷链串起山海情,资源优势如何转化为市场价值

时间:

潮新闻客户端 通讯员 童玲

八月的江浙沪,热浪炙烤着大地,本地叶菜进入传统的“伏缺期”——持续35℃以上的高温导致蔬菜生长缓慢,供应量锐减。此时,四川广元海拔1300米的曾家山却迎来高山蔬菜的生长“黄金期”。这一东一西的时空交错,让“曾家山蔬”成为补足江浙沪“菜篮子”的一抹绿色。

这份来自高山的馈赠跨越1700多公里抵达都市餐桌,要经历重重考验:采收后5小时内必须完成预冷,运输全程保持4℃恒温,到店鲜度损耗不得高于5%……

今年6月中旬起,明康汇陆陆续续供应曾家山蔬,广受市民好评,也保障了高温下长三角市场“菜篮子”的供应。从政策引导到市场驱动,从标准输出到观念转变,西部资源禀赋转化成了市场竞争力,东部市场需求反哺西部产业升级。

冷链运输车满载着高山蔬菜启程

8公斤规格纸箱的秘密

在川北的云雾深处,曾家山的菜畦终年浸润着清冽的山泉。这里的平包菜脆嫩清甜,线椒皮薄肉厚,品质上乘的曾家山蔬菜向来是成都、绵阳等地市场的抢手货。

2024年,当这些高山蔬菜首次跨越千里奔赴长三角时,新的挑战接踵而至。在明康汇深耕生鲜采购8年的王建海,第一次站在曾家山的田埂间,隐约感到了一丝担忧:农户们熟练地将刚采收的平包菜装进塑料袋,动作麻利却简单粗放。“我们以往都是这样装的,没问题的。”一位老农自信地说。

王建海担心的是,这样的操作模式根本无法满足长途运输的要求,尤其在酷暑高温天。这些鲜嫩的高山蔬菜,很可能因为运输环节的疏忽而白白损耗。

“短途运输可以粗放,长途运输必须精细。”王建海向农户们解释道,首先,包装就要过关。“我们测算过,单个门店8公斤的进货量正合适。之前14公斤的包装规格,让门店下订单时很为难。”王建海指着一筐辣椒说道,“门店不敢多下单,产地的辣椒自然卖不动。”

王建海向农户耐心解释

经过反复测试和包装调整,确定了8公斤纸箱规格,并在当地政府帮助下,加急定制该规格包装纸箱。

采收初检、入库抽检、出库复检……库存管理环节同样关键。“码放不整齐,运输途中菜就容易倒,会磕坏。”“大小差不多的放一起,装箱才稳当。”

在冷库里,王建海总是不厌其烦地给工人们做示范,手把手地教大家怎么分选、怎么摆放。为了确保运输安全,他还制定了单颗平包菜不超过3斤,每袋重量控制在22公斤的标准。这些看似简单的细节,却让运输损耗大大减少。

这些标准化落地的成果,在联合冷链物流企业开通的“朝天——杭州”专线上得到了完美呈现:创新的“产地预冷+途中监控+终端接驳”三段式运输模式,将损耗率从15%降至5%以下;冷链运输从每周1车增至每周4车。

八月初,明康汇首辆13.7米长的冷链运输车满载着高山蔬菜启程,直奔杭州、上海。

“这些不符合标准的蔬菜被淘汰掉虽然可惜,但只有坚持品质这个核心竞争力,‘曾家山蔬’这个牌子才能真正打响。”王建海这样告诉农户。而被淘汰的不仅是残次品,更是粗放的发展模式。

8公斤标准纸箱包装的蔬菜

王建海的工作远不止于采购。他既要理解市场的品质要求和价格预期,又要掌握产地的质量状况和产能水平,让曾家山的优质农产品找到了更广阔的市场。东西部协作,不是简单的物资运输,而是让资源优势转化为市场价值,让山间的绿色馈赠成为都市餐桌上的美味佳肴,是东西部“菜篮子”和“菜园子”之间的双向奔赴。

当长三角标准遇上曾家山方言

明康汇蔬果质量高级经理杜才德和他的同事们,则将工作重心放在了标准的解读、培训与监督上,将消费者的需求,转化为农户手中可理解、可操作、可执行的行动指南。

去年,杜才德和同事们联合中国连锁经营协会(CCFA),为当地农户和供应商开展了农产品质量与安全专题培训。今年又邀请了中国农科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研究员、农产品保鲜与物流创新团队首席专家夏伊宁博士到曾家山培训和现场指导。

“大家看,这样的辣椒表皮有斑点,按我们明康汇的验收标准是不能通过的。”杜才德拿着实物样品,耐心地向农户们讲解。他发现培训中最大的困难是方言交流问题,特别是一些年纪较大的农户理解标准有困难。为此,他和团队专门制作了图文并茂的说明材料,采用图片和实物演示相结合的方式,让标准更易于理解。

杜才德带来了长三角标准

就这样,明康汇的蔬菜标准不仅有详细的文字说明,还配有合格与不合格的示例图片,这比很多只有文字的标准更直观易懂。经过反复的培训与实践,当地种植主体对不同蔬菜的风险点管控有了更精准的理解。

食品专业出身的杜才德,十年来一直坚守在质量品控一线。起初,他主要负责公司内部的品控管理;后来,工作重心逐渐转向对供应商和农户的标准培训,成为专注质量管控与源头赋能的团队核心成员。正是这种从“大仓验收”到“源头把控”的转变,让他深刻认识到:蔬果质量与安全必须从产业链的最前端抓起。

(受访者供图)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