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稻丰收赢得战略主动
【来源:农民日报】

8月22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2025年全国早稻总产量570.3亿斤,单位面积产量400.8公斤/亩,总产单产实现双增。
五谷者,万民之命,国之重宝。早稻产量仅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约4%,绝对量看似不大。然而,对我们这样拥有14亿多人口的大国,每一粒粮食都值得珍惜,每一季收成都关乎国计民生。作为一季口粮,早稻增产平稳衔接了夏粮丰收和秋粮生产,对夯实国家粮食安全根基意义重大。

今年上半年,我国国民经济顶住压力、迎难而上,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向好。但当前外部不稳定不确定因素较多,国内有效需求不足,经济回升向好基础仍需加力巩固,下半年更需稳扎稳打。今年夏粮稳产丰收,如今早稻再获单产总产双增,两相叠加,不仅进一步充实了国家粮仓,增强了重要农产品的供给保障能力,更为全年的粮食生产、社会经济的平稳发展争取了更多回旋余地和战略空间。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是农业农村部推动水稻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的第一年,早稻作为首季收获的水稻,实现亩产首次突破400公斤,极大地振奋和鼓舞着种粮农民和农业农村工作者的信心。

这一单产提升的背后,离不开农业科技的历史性进步。春播期,农业农村部专门派出工作组和科技小分队,深入早稻主产区开展蹲点包片指导,重点落实集中育秧等关键措施,全国早稻集中育秧面积比例48%、提高1.7个百分点;生产中,大力推广机插机抛、增密增穗、侧深施肥等综合农艺措施,推动先进实用技术到田入户,机插秧比例达到29.0%、提高1.8个百分点;收割时,着力提升机械化收获质量,最大限度降低收获损失,努力实现颗粒归仓。这一系列扎实的品种优化与技术推广举措,充分体现了“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落实到位,彰显着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的底气和韧性。
也要看到,今年早稻生产经历了多重考验,面对局部洪涝和台风影响等不利因素,农业防灾减灾体系为早稻增产筑牢了坚实防线。农业农村部联合多部门印发防灾减灾预案,指导主产省份提前防范高温、洪涝和台风灾害。针对强降雨和台风,与中国气象局联合发布5期预警,并启动农业防汛防台风应急响应。同时,各地开展“虫口夺粮”行动,安排专项资金防控病虫害,推广深水灭蛹、深翻整地、低茬收割等技术,有效遏制了二化螟等病虫害大面积发生。
从更深层次看,早稻丰收是我国粮食安全体系优势的集中体现。从生产端看,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不断深化,显著提升了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从保障端看,强农惠农政策和防灾减灾机制日益健全,最大程度地保障种粮农民和粮食主产区的利益、减轻灾害损失,稳产保供韧性持续增强;从消费端看,优质早稻品种选育推广,既满足了城乡居民对口粮品质提升的需求,也为加工企业提供了稳定优质的粮源。这种系统性优势,正是我国能够在复杂环境中持续保障粮食安全的核心竞争力。
今年夏粮生产实现稳产丰收、早稻增产,为全年粮食丰收奠定了良好基础。眼下正是秋粮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近日农业农村部派出8个工作组,分赴18个重点省和重灾区,开展秋粮生产和防灾减灾集中调研指导工作。

粮食生产是一场不能松懈的持久战。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要进一步完善政策保障体系,持续加大财政、金融、保险等对粮食生产的支持力度,有效调动和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要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不断改善农田基础设施条件,切实提升耕地质量和产出能力;要继续深入推进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聚焦玉米、水稻、大豆等主要作物,分品种明确技术路径,突出良田良种良机良法融合,强化科技集成应用,推动粮食单产水平稳步提升。
春发其华,秋收其实。早稻总产单产双增带来的不仅是金色的稻谷,更是金灿灿的信心。在迈向乡村振兴和农业强国的征程上,只要我们始终把粮食安全作为“国之大者”牢牢扛在肩上,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根本动力深深植入田野,就一定能克服前进道路上的风险挑战,迎来一个又一个穰穰满家的丰收年!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评论员
图片:新华社
监制:王岩 编辑:刘 婉茹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