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湖南日报为岳阳县这项工作点赞!
今天
湖南日报刊发
《丰产良方绘就巴陵“丰”景
——岳阳早稻丰收背后的“组合拳”》
近年来
岳阳持续深化各项举措
向着更高水平的粮食生产目标迈进
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贡献了众多 “岳阳力量”
持续擦亮 了“洞庭粮仓” 这张闪亮名片

7月20日清晨,平江县安定镇的稻田里暑气初散,种粮大户刘晓明爬上堆满谷粒的粮车,双手捧起稻谷,难掩喜悦:“去年因灾受损,今年大丰收。800亩早稻收完,亩产600公斤左右。”
作为洞庭湖生态经济区核心城市、国家重要商品粮基地,今年岳阳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主攻单产和品质提升,全市230余万亩早稻交出总产95.29万吨的成绩单,较上年提升3%以上,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创下近五年新高。
示范片6.5万亩水稻,单产提升17.4公斤
7月21日清晨,屈原管理区营田镇,1300余亩秧田满目翠绿。两台高速插秧机轰鸣作业,朝阳种植专业合作社在插种最后一批晚稻秧苗。该合作社负责人曹勇笑着对记者说:“今年早稻平均亩产650公斤。”
屈原管理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屈原管理区全域水稻单产提升示范片6.5万亩,早稻测产平均单产579.6公斤,比去年提升17.4公斤。
2023年,屈原管理区与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成立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岳阳分中心,成为全国最早实施全域水稻单产提升行动的地区。经测算,当年早、晚稻单产较上年分别提升1.8%、14.87%。
“高产‘头功’在于‘良种’!”曹勇说,今年4月,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在屈原管理区举办“看禾选种”,35个品种田间“打擂台”,专家推荐的中安2号,耐肥度高,抗倒伏能力强,直链淀粉含量适中,适合做米粉,“在湖南这个‘嗦粉大省’,不愁卖!”
全域水稻单产提升,是一个系统工程。
为让“好种子”结出“好收成”,院士专家成了屈原管理区轮班驻点的“常客”。7月18日,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朱国奇研究员和卢浩宇博士,来到曹勇的田间,指导晚稻栽种。
“驻点专家手把手教我们合理密植,将株距从4.5寸缩短至3.5寸,行距为7寸,每兜5到8根基本苗,每亩多插5000株秧苗。”曹勇说。
卢浩宇说,他们推行定制化施肥方案,播种前取土样检测氮磷钾含量,结合目标产量计算肥料配比,全周期管理。相比传统测土配方施肥,“田块级”精准施肥可使化肥利用率提高8%,亩均成本降低12元。
在该合作社前坪,绿油油的晚稻秧苗摆放得整整齐齐。朱国奇介绍,这里大面积推广工厂化晚稻旱育秧技术,通过控水炼苗,让秧苗根系更健壮,移栽时无需深水护苗。
“采用晚稻旱育秧技术,既省人工又省田。”曹勇算起细账,每亩能省去30元人工成本,相比水育秧还能节约出10%的育秧田直接种稻。
岳阳市农业农村局局长黎朝晖介绍,岳阳推动粮食生产万亩示范片成果转化,推广应用高产高效技术,主推合理密植稳产增产技术,提高粮油作物增密种植覆盖率,带动大面积均衡增产。
建成高标准农田224万余亩,低产田成了高产稳产田
7月7日,君山区钱粮湖镇分路口社区的437亩高标准农田里,金黄的稻穗随风摇曳。社区书记肖必军踩着宽阔的机耕道穿行田间,身后联合收割机轰鸣作业。
“你看这田垄多笔直!”肖必军说,过去这里全是山丘,经过高标准农田改造,削丘填洼连成一片,还“长”出59亩新田,农机具开得进,秧苗插得齐,双季稻种植覆盖率跃升至90%。他指着田埂边的渠道说:“以前灌溉靠天,现在渠通水畅,租金都从每亩200元涨到500元。”
2024年,该区投资5430万元推进1.91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通过田块整治、土壤改良、灌排系统升级等,让低产田变成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沃土。
今年,华容县鲇鱼须镇整合零散地块,建成2800亩高标准农田。“我们实施‘一户一田’改革,让田成方、路相通、渠相连。”该镇党委书记李鹏介绍,项目区水稻种植综合成本下降18%,预计年增收超200万元。
2019年以来,岳阳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224.68万亩,改造提升32.73万亩,其中投融资创新面积达30万亩,吸引社会资本超4.5亿元以上。岳阳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管理措施被编入农业农村部《高标准农田建设技术操作手册》组织实施实例,作为典型经验向全国推广。
“211”家庭农场吃香,种好粮卖好价
岳阳县筻口镇沙南新村,余煜华夫妇的150余亩早稻已收割完毕。
“夫妻俩,种100余亩田,年收入超10万元!”这套被称为“211”的家庭适度规模种田模式,让越来越多的岳阳农民尝到甜头。
2012年,余煜华夫妇返乡创业做起“新农人”。起初他俩承包500余亩稻田,每年人工费10多万元,利润低,有时候还赔本。2023年,他们将面积控制在200亩以内,人工费仅需1万元左右。“每亩能赚500元,人也轻松了。”余煜华算了笔账,这150余亩早稻带来7万多元利润,加上晚稻,今年收入将突破15万元。
近年来,岳阳县推广“200亩内精耕细作”最优规模,配套农机购置补贴与农技上门服务,使亩均成本降低20%,双季稻亩产较散户种植提升10%。如今,岳阳县1500余户“211”家庭农场,带动35万亩耕地有序流转,粮食生产社会化服务率突破72%。
屈原管理区培育“211”示范户和新型经营主体,对示范户奖补1万至2万元,2025年新增主体68户,增长140%,推动农户从“要我种粮”转变为“我要种好粮”。
湖南惠众粮油合作社发起成立屈原管理区水稻科创联盟,整合55户种粮大户近10万亩耕地,通过统一技术培训、统防统治、机械调度,优质稻种植规模三年增长4倍。联盟成员共享工厂化育秧设备,育秧速度提升50%,秧苗成活率稳定在95%以上。通过“农机互助”,旋耕机、插秧机等设备利用率从60%提高至85%。
该合作社理事长阳岳球最近很兴奋,一份10万吨大米出口香港的意向协议攥在手中。
该区创新实施“三产倒推一产”模式,通过产品订单销售推动一产种植,不仅要让田里增产,更要让农民增收,订单农业让优质稻卖出“优价”。
早稻收割完成后,阳岳球立即组织农户种植5000亩订单晚稻。按照合同约定,有机肥种植的稻谷将以1.7元/斤收购,较市场价高出0.4元。“现在订单锁定标准,农户愿意增加投入种好粮,让好粮卖出好价。”阳岳球说。
来源:湖南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