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聚榕城 “纤”启新程—— 2025年纤维质量监测工作座谈会侧记
春聚榕城 “纤”启新程
—— 2025年纤维质量监测工作座谈会侧记
□ 本报记者 徐建华 实习记者 徐雅臣
木棉灼巷,春漫榕城。
3月27日至28日,2025年纤维质量监测工作座谈会在福建省福州市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纤维质量监测系统的与会代表齐聚一堂,共商新时代,纤维质量监测工作如何再启新程。
“我们要牢牢把握纤维质量监测工作着力点,坚持稳中求进,持续提高监测能力,加快创新发展,主动担当作为,不断拓宽监测领域,全面提升对市场监管工作的专业化支撑能力和水平,为纤维质量监管提供全方位、多维度、不可或缺的服务。”中国纤维质量监测中心党委书记、主任杜跃军在工作报告中全面总结了2024年工作,凝练发展经验、成果,分析新形势、新要求,谋划部署2025年工作任务,为行业高质量发展规划蓝图。
“热气腾腾”的工作目标引发与会代表共鸣。
安徽省纤维检验局局长王琛说:“近年来,我们深刻把握发展新质生产力核心要义,以服务创新为抓手,标准创新为支撑,技术创新为引擎,推动安徽省生丝产业转型升级迈上新台阶。”
福建省纤维检验中心主任潘行星说:“我们围绕服务福建市场监管‘九大工程’,发挥市场监管‘工具箱’作用,坚定筑牢市场监管现代化、福建万亿纺织鞋服产业高质量发展技术支撑。”
座谈会上,安徽省纤维检验局、福建省纤维检验中心、河南省纤维纺织产品质量监测检验研究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纤维质量监测中心等6个单位围绕会议主题发言,分享了各自的工作经验。
改革创新是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特征,也是提升市场监管服务质效的有力支撑。会议指出,要转换思路,研究发展新方向、设计发展新模式、规划发展新道路,积极推动业务创新,持续提升纤维质量监测业务能力。这让陕西省咸阳市纤维监测中心主任李红感受深刻。“纤维监测工作要做好守正创新。”她告诉记者,该中心先后参与石墨烯纤维、纱线等数十种纺织新面料的研发测试,实现蒲公英纤维在纺织品生产上零的突破和石墨烯纺织品在咸阳的量产。目前,该中心正积极建设国家棉纺织品和服装产品质量检验中心,打造集检测、实验、科研和服务于一体的棉纤维纺织品质量检测公共服务平台。
“必须加强国产棉花标准的研制工作,因为棉花检验是底线工作,必须保证质量,标准研制则是拉高线的工作,大有可为。”山东省德州市纤维检验所所长肖强表示,要立足中国棉花产业特点,坚守纤维质量检测底线要求,守正根基,围绕从原料到成品的全流程质量控制,在原料验收、生产过程、成品检验等关键环节研发更科学合理的工艺技术,探索创新检验检测方法。“守正创新要双轨并行才能为纤维产业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肖强说。
会场内,一种紧迫感在传递,一种共识在凝聚,一股干劲在积蓄。
内蒙古自治区纤维质量监测中心主任王莉表示,该中心将继续立足边疆地区特色,把纤维质量监测工作深度融入地方经济发展大局,牢牢把握纤检工作的政治属性、经济属性、科技属性和民生属性。通过推进羊绒产品碳足迹认证试点等工作,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
广东省广州市纤维产品检测研究院院长聂凤明表示,要围绕“促发展、保安全、惠民生”工作主线,进一步优化服务,强质量、提效能,为服务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促进纤维产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广州纤检力量。
春之聚,启新程。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一年。当春风再次吹绿大江南北的棉田桑园,这场“春日之约”,正在以创新之笔书写纤维检验事业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