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水患之河”蝶变“幸福之河”!经济日报整版聚焦福建木兰溪综合治理

时间:

今天

《经济日报》推出整版调查文章

《“水患之河”到“幸福之河”的蝶变

——福建省莆田市木兰溪综合治理调查》

并配发评论

《构建科学有效治理体系》

关注20多年来

莆田市坚持变害为利、造福人民

在防洪治理的基础上

统筹推进生态环境治理、沿岸景观提升、

文化旅游开发、产业转型升级等

让木兰溪从“水患之河”

蝶变为“幸福之河”

一起看原文↓↓↓

2025年4月22日《经济日报》第09版

“水患之河”到“幸福之河”的蝶变

——福建省莆田市木兰溪综合治理调查

经济日报记者 薛志伟

木兰溪是福建省莆田市的“母亲河”,历史上这里洪涝灾害频发,治理困难重重。20多年来,莆田市坚持变害为利、造福人民,在防洪治理的基础上,统筹推进生态环境治理、沿岸景观提升、文化旅游开发、产业转型升级等,让木兰溪从“水患之河”蝶变为“幸福之河”。

2024年底,一场在福建省莆田市荔城区木兰溪治理展示馆鸣枪开跑的马拉松赛事,吸引了2万余名跑者参与。跑者们沿着木兰溪尽情奔跑,沿途欣赏荔林葱郁、水清岸绿的美丽景色,感受莆田这座宜居之城的独特魅力。

2024年莆田马拉松开跑。图源:莆田木兰溪马拉松

这场马拉松不仅是一项体育赛事,也是木兰溪综合治理成果的一次展示。木兰溪是莆田的“母亲河”,经过多年综合治理,生态环境得到显著改善,成为城市绿色发展的重要象征。通过马拉松赛事,莆田向外界展示了其在生态保护、城市治理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成就。

“25年来,莆田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坚定扛起建设绿色高质量发展先行市的使命,坚持‘四水四定’,治水护溪、兴业惠民,木兰溪流域发生系统性、整体性蝶变。”莆田市委书记付朝阳表示。

从洪涝河道到生态廊道

在莆田市城厢区的木兰陂公园里,坐落着一座200多米长的古堰——木兰陂。站在木兰陂的石阶上远眺,木兰溪清澈的水面一望无际,两岸是绿意盎然的生态休闲广场。

这里位于木兰溪下游感潮河段,距出海口25.8公里。“眼前这座兼具引水、蓄水、灌溉、防洪、挡潮、水运和养殖等功能的大型水利工程,是我国东南滨海地区拒咸蓄淡灌溉工程的独特创造。”莆田市南北洋海堤管理处主任、木兰溪水利管理处负责人吴荔三介绍。

木兰陂全景。敖玉龙 摄

木兰溪发源于福建戴云山脉,干流总长105公里,流域面积1732平方公里,下游两岸经过千年冲积,形成了425平方公里的兴化平原,也称南北洋平原。治理之前,木兰溪上下游天然落差达784米,且下游河道“九曲十八弯”,断面窄小、河床淤高、堤身脆弱,入海处更是像锅底般低洼。因此,每逢台风暴雨,上游洪水倾泻而下、下游海水倒灌而上,兴化平原几乎年年有小灾、十年一大灾。

“我们这里水患比较多,几乎一到梅雨季节就发大水。印象里每次洪水一来,家家户户都用木桶转移物品。”荔城区玉湖路市民陈晓萍回忆道。

为治理木兰溪水患,木兰陂曾在古代历经3次筑陂。“木兰陂由枢纽工程、渠系工程和沿海堤防工程3部分组成,设计精巧,具有‘排、蓄、引、挡、灌’等功能,彻底改变了南北洋平原‘只生蒲草,不长禾苗’的历史。”吴荔三说。

木兰溪一期防洪工程张镇试验段现场距离木兰陂约10公里,据现场树立的文化石记载,1999年12月,木兰溪现代治理的序幕在此正式拉开。

“1999年我在这里上班,工程刚开始建设,半夜洪水就上来了,超过一人高。”莆田市木兰溪防洪工程建设管理处副主任吴俊伟回忆道。

1999年10月,第14号台风袭击莆田,木兰溪洪水泛滥,当地百姓回忆:“村里受海水和洪水双重夹击,齐腰深的洪水一天一夜才退去,村里土木结构的房屋倒塌了大半。”

洪水退去的木兰溪畔满目疮痍。也正是这次台风之后,莆田市全面启动木兰溪治理工程,通过裁弯取直、拓宽河道、建设堤防等措施,彻底解决水患问题。

站在文化石旁远眺,只见木兰溪缓缓流淌,沿岸植物蓬勃生长,湿地、草坪、步道等生态景观相得益彰,生动展示着木兰溪生态环境改善成果。

“如今木兰溪清波安澜,2023年‘杜苏芮’台风带来的日降雨量突破福建省历史纪录,但水系滞洪调蓄、堤坝抵御洪峰,取得了良好的防洪效果,木兰溪真正扛了过来!”付朝阳说,25年来,莆田市打出防洪工程建设、河道疏浚联通、水库除险保安、涵闸改造升级“组合拳”,累计治理河长89.7公里,将防洪标准从不足2年一遇提升到50年一遇,结束了洪水不设防的历史。

俯瞰木兰溪源省级自然保护区。张力 摄

在防洪治理的基础上,莆田市进一步推进木兰溪的生态修复工作。通过实施河道清淤、植被恢复、湿地保护等工程,木兰溪水质显著改善,生物多样性逐步恢复。如今,木兰溪水质常年稳定在Ⅲ类以上,白鹭等生物种群数量明显增加,成为莆田市重要的生态廊道。

在木兰溪入海口的湿地公园,众多候鸟在此栖息、繁衍。涵江区副区长杨智源告诉记者,这里曾是一片荒芜的滩涂,由于长期水土流失和工业污染,生态环境极其脆弱。

为了改善木兰溪的生态环境,莆田市从2019年开始实施蓝色海湾整治项目,项目涵江段共投入7900多万元,涵盖红树林湿地、黑脸琵鹭栖息地修复、配套科普设施、观景设施等工程,完成退养还滩101.25公顷、红树林保护修复20.65公顷、黑脸琵鹭栖息地保育31.76公顷。目前,该区域红树林已初成规模,河口湿地消浪生态缓冲带也初步形成,木兰溪入海口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从单一治理到综合治理

2024年5月,木兰溪支流延寿溪入选水利部幸福河湖建设项目。这是木兰溪流域生态治理的又一显著成果。

早在2022年5月,莆田市启动木兰溪下游水生态治理与修复工程,总投资29亿元,覆盖木兰溪下游南北洋平原425平方公里,总体布局为“一环一心一轴七廊一系统”,以素有“城市之肺”之称的北洋绿心为中心,放射出8条生态走廊,连接莆田5座山脉形成环形生态安全屏障,构建木兰溪两岸平原河网健康丰富的自循环生态系统。

莆田市水利局副局长叶远飞介绍,目前工程已完成生态补水管道11公里,通过再生水等水生态修复工程实现河道补水每年8760万立方米,有效提升了城市内河环境质量;完成河道生态治理29.32公里、生态护岸建设54.35公里,通过实施水系连通、清淤清障、生态引水等综合治理,提升城市蓄洪能力;依托“全市一张图”初步构建木兰溪智慧流域系统。

在木兰溪一期防洪工程张镇试验段现场的步道旁,记者看到一块实时更新的屏幕,这是“木兰溪全域数字化治理立体态势感知系统”,连接着莆田市各部门和大小流域的数据。

木兰溪全域数字化治理立体态势感知系统。图源:中国电子报

“2021年12月,莆田市创新提出‘全市一张图、全域数字化’的工作模式,以系统化、集约化思维构建全局互联系统,有效破解各部门各自为政、数据共享难的问题。”莆田市数字办主任唐志芳表示。

付朝阳说,莆田市高起点统筹规划全域发展,颁布实施木兰溪流域保护条例等7部地方性法规,制定出台木兰溪流域系统治理等17个规划,组织实施木兰溪全流域生态治理提升、城乡污水处理基础设施提升、生态绿心保护与利用、建设美丽乡村4个三年行动,持续开展木兰溪全流域系统治理专项巡察等工作;积极推进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试点工作,让污水变清水,有效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颁布实施《莆田市城市生态绿心保护条例》,科学划定禁止建设区、限制建设区和引导建设区,精准推进生态治理与绿色产业发展;策划实施“数字木兰溪”项目,建成覆盖全流域的水质监测网络。

在涵江区白塘镇显应村,占地200亩的闽中污水处理厂是木兰溪流域水环境治理的重要基础设施。“我们厂服务范围覆盖莆田市中心城区和涵江城区,服务人口约100万人。”闽中污水处理厂厂长柳青弟介绍。依托先进的工艺和技术,闽中污水处理厂将污水逐步净化,最终转化为符合排放标准的清洁水,为木兰溪的水质改善和生态环境保护作出了重要贡献。

木兰陂一景。图源:福建纪检监察

为解决市中心荔城辖区和涵江城区部分内河水量不足、水体流动性较差的问题,缓解生态用水与灌溉需水不足的局面,2022年9月,莆田市木兰集团开始推进木兰溪下游生态修复与治理工程中水回用生态补水子项目,将经过闽中污水处理厂处理后达到IV类标准的中水回用于城市内河生态补水。目前,往市中心补水管网已建成投运,日补水量约12万吨。

付朝阳表示,木兰溪流域国省控断面优良水质比例连续两年达100%,近5年空气优良天数比例保持在95%以上,群众生态环境获得感显著增强。

将生态红利变成民生福利

绶溪、泗华等公园成为打卡好去处,莆阳福道串联公园绿带、街村水景,葱郁荔林,成为家门口的“诗和远方”,兴化府古街、萝苜田老巷留住乡愁……木兰溪治理后,莆田市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将生态红利转化为民生福利和产业红利,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双赢。

在荔城区玉湖新城,以木兰溪裁弯取直后保留的旧河道为中心,沿岸建成了高端住宅区,还有图书馆、科技馆、青少年宫等配套设施,“水上巴士”的开通,更让这里成为市民出游的网红打卡地。

居住在这里的陈晓萍告诉记者:“现在的生活比以前幸福多了。玉湖新城这一片集聚了商业、教育、文化、医疗等设施,居住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木兰溪治理不仅注重防洪和生态修复,更注重与城市发展深度融合。近年来,莆田市以木兰溪为轴线,统筹推进沿岸景观提升、文化旅游开发、产业转型升级等,打造了一条集生态、文化、经济于一体的“木兰溪滨水活力带”。

莆田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图源:莆田市宣传部

木兰溪沿岸建成了多个生态公园和休闲步道,成为市民健身休闲的好去处。莆田市深入挖掘木兰溪文化内涵,打造了木兰陂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公园等文化地标,推动文旅融合发展。此外,木兰溪沿岸布局了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和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为莆田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在木兰溪最大支流延寿溪畔,莆田市率先探索生态环境导向的EOD模式,以木兰溪绶溪片区国家EOD模式试点项目为重要抓手,将荔枝林保护、内河整治、文化传承、经营性产业开发等进行系统集成和一体化推进。

作为木兰溪的源头区域,仙游县依托木兰溪优美的自然环境,打造了仙游电商直播基地,探索生态与产业融合发展模式。该基地位于仙游县度尾镇海峡艺雕城及榜头镇海凌产业园,总面积6.8万平方米,配备了集成化供应链选品中心和运营服务中心。基地通过推广本地生态产品和传统工艺品,将木兰溪的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木兰溪南岸的仙游县龙华镇金溪村近年来创新产业发展机制,探索建立“党支部+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产业链发展模式。龙头企业金溪茶业有限公司通过合作社订货、合作社向农户收购等方式,带动茶农增收。

金溪茶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朱松羽告诉记者,得益于木兰溪流域综合治理成果,近年来,两岸绿化面积提升,涵养了水源,减少了旱涝灾害对茶叶产量的影响,提高了茶园的抗风险能力,死苗率、烂根率大幅减少,增产增收更有保障。

近年来,金溪茶业有限公司研发上市了“钟石红”等茶叶新品种、新品牌。此外,公司与新茶饮重点企业合作,为其供应优质的茶叶原料,以金溪茶叶为原料制作的茶饮备受推崇。

莆田木兰溪两岸生态美产业兴。林剑波 摄

25年来,木兰溪两岸的水患洼地变身产业沃土,大企业、好项目集聚发展,13条重点产业链强核提质、链链相促,莆田市地区生产总值从1999年的164.51亿元增加到2024年的3442.74亿元。2022年以来,莆田市引进亿元以上项目326个、总投资超3000亿元,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

随着项目持续引进和产业快速发展,木兰溪流域综合治理如何在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找到平衡点?如何在保护环境的同时,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这是一个长期挑战。

“尽管莆田市经济总量不大,但我们绝不盲目追求速度,而是旗帜鲜明讲投资效益、亩均税收,严把准入门槛。”付朝阳说,要正确处理好速度和质量、发展和保护等重大关系,让绿色成为莆田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

点评

构建科学有效治理体系

王春丽

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推动重要流域构建上下游贯通一体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这不仅是对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深化,更是对美丽中国建设的推动。福建莆田木兰溪的治理,正是一项生动实践。

木兰溪仙游大济段两岸风光。林昇辉 摄

木兰溪综合治理是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具体行动,是丰富和发展因地制宜、科学治水路径的实践样本。木兰溪综合治理突出统筹协调、多方兼顾的治理理念,既注重统筹好水安全、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又注重治理水患与生态保护有机结合,实现水安全与综合治理协调统一。木兰溪综合治理充分协调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之间的关系,不断拓展治理范围,推动全流域系统治理。此外,还注重统筹好高水平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统一。

木兰溪综合治理有完善的体制机制做保障,既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形成了一套符合实际、行之有效的推进机制、管理机制和长效机制,将各项绿色协调发展的规划思路和责任目标落到实处,又坚持依法治水管水,以颁布一系列法规条例为保障,以健全细致的考核奖惩机制为推手,确保治水工作逐步走上规范化、制度化、法治化轨道。

木兰溪下游平原。蔡昊 摄

当前,我国正处于推进流域治理改革的攻坚阶段。面对新时期流域综合治理的新目标和新要求,要从木兰溪综合治理的创新实践中汲取经验,加快构建流域综合治理体系,共同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建设。要健全生态环境治理责任体系,明确流域治理各方责任,不断完善水安全、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问题协同解决的责任分解机制,分解落实目标和任务,把流域治理工作落实到具体行动上。要健全生态环境保护监管体系,强化流域治理制度支撑,加强基层生态环境网格化监管队伍建设,畅通信息公开、信访投诉、环保听证等公众监督和举报反馈渠道。要健全生态环境治理市场体系,充分发挥政府投资引导作用,推动开发性、政策性金融机构和社会资本加大环境治理投入,参与流域环境污染防治和保护修复工作。要健全生态环境治理法律法规政策体系,坚持用最严格的制度和最严密的法治保护流域生态环境,制定修订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等地方性法规和规章,加强流域治理法治保障。

(作者系福建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福建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来源:经济日报


编辑:刘欢颜
审核:朱力南、郑丽虹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