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普阳农场描绘智慧耕种新画卷

时间:

无人机植保。李道民摄

□李道民 本报记者 姜斌 刘畅

五月的黑土地苏醒时分,北大荒集团普阳农场的水田里已泛起粼粼波光。当传统农耕的晨雾被科技的阳光驱散,一场以智慧农业为底色的春耕攻坚战在这里全面打响。从轨道小火车穿梭运苗的“陆地芭蕾”,到无人机翱翔施肥的“天空舞曲”,再到智能农机精准插秧的“田间交响”,这座位于松花江畔的现代化农场,正以科技为笔、数据为墨,在万亩良田上描绘着新时代春耕生产的崭新画卷。

智能装备“唱主角”

清晨,农场第五管理区赵龙种植的稻田边,轨道小火车正沿着银色轨道缓缓启动。车厢里整齐码放的180盘秧苗,在朝阳下泛着新绿。赵龙操控着遥控器感慨说:“过去肩挑手扛,两个人一天要运1500盘,现在一台小火车就可以解决。”这辆“钢铁搬运工”,匀速往返于育秧大棚与格田之间,车轮与轨道的碰撞声,恰似智慧农业的开场鼓点。

空中,无人机的轰鸣声由远及近。在第二管理区的作业现场,一架植保无人机正展开“叼盘”绝技。“无人机负责‘最后一百米’运输,直接把秧盘放到插秧机上,省了人工搬卸的二次损耗。”农业发展部总经理李海龙介绍,这种“陆空联动”模式在提升秧苗成活率的同时,也提升了工作效率。

田地里,无人插秧机的“舞蹈”更为震撼。搭载着北斗导航系统的插秧机,以匀速前行,导航系统实时接收卫星信号,智能控制作业线垂直度。一行行秧苗如墨线般整齐排列。“过去人工插秧每天插3亩,现在一台机器一天能插60多亩,而且秧苗深浅一致。”第七管理区主任赵音皓给出的数据,勾勒出智能装备带来的颠覆性变革。

截至目前,普阳农场已投入2400多台套智能农机,其中AB点导航插秧机实现全覆盖,无人机保有量达240余台。这些“铁牛”与“飞手”组成的科技方阵,正让耕种从“人力密集战”转向“智能集团军作战”。

数字技术“织网络”

在智能化育秧基地,技术员正盯着电子屏调整参数。屏幕上,实时显示着大棚内的温度、湿度、光照强度等多项数据。“现在育秧全程数字化,通过物联网传感器,我们能精准控制温度和湿度。”他点击按钮,灌溉系统自动启动,细密的水雾均匀喷洒在秧盘上。

数字化育秧让秧苗素质实现质的飞跃,“这样的壮苗插下去,提前了分蘖期,提升了每亩增产潜力。”农垦科学院水稻研究所所长那永光的专业评价,印证着数字技术的力量。

在田间地头,500多台套智能监测设备组成的“数据天网”正在运转。土壤墒情传感器定期记录数据,虫情测报灯自动捕获害虫并分析种群趋势,气象监测站实时预警低温寒潮。这些数据通过5G网络汇聚到农场智慧农业指挥中心,形成覆盖耕、种、管、收的全流程数字图谱。

数字技术的渗透,让耕种从“经验驱动”转向“数据驱动”。无论是电动起盘机每小时600盘的精准作业,还是无人机根据地块肥力“精准施肥”,背后都是一张由传感器、云计算、物联网编织的智慧网络,让每一粒种子、每一滴肥水都得到最优配置。

科技赋能“增动力”

153亩耕地内52个不规则小稻田,升级为1块超级大稻田,如同14个标准足球场,这样的大稻田比传统稻田节省用水30%。搭配AB点导航宽窄行插秧机,行距从过去的30厘米优化为36厘米与14厘米交替,田间通风透光率提升15%,病虫害发生率降低12%。“去年用这套技术,每亩增产60公斤,纯效益增加150元。”种植户任永蹲在田边,随手拔起一株秧苗,根系上的新根清晰可见。

技术创新的“化学反应”,不仅体现在产量上,更体现在生产方式的变革中。钵育摆栽技术让秧苗带着“营养钵”移栽,根系损伤率从人工移栽的20%降至5%,实现“零缓苗”;“插前三带”技术让秧苗抗逆性提升25%,返青期缩短2天;无人机封闭除草技术,将药剂用量减少20%,灭草效果提高到95%以上。这些技术的集成应用,正在重塑从育秧到管护的全链条标准。

科技赋能的背后,是持续加码的创新投入。仅2024年,农场就投入1200万元用于智能设备升级,智能供苗基地实现“育、运、插”一体化作业。同时,“专家+农技员+农户”的三级科技服务体系全面运转——农垦科学院专家定期田间会诊,100余名农技员一对一指导,线上直播间每天推送技术视频,让科技成果以最快速度转化为生产力。

从智能装备的广泛应用到数字技术贯穿春耕全流程,再到科技成果的高效转化,普阳农场农业生产方式变革的探索与实践,每个环节都体现着对科技创新的执着追求与务实推进。当暮色降临,无人机群仍在田间穿梭,为刚插完的秧苗喷施返青肥。远处,智能监测设备的指示灯闪烁如星,与天上的北斗卫星遥相呼应。这片黑土地上,智慧农业的种子正在发芽,它不仅孕育着今秋的丰收,更孕育着现代农业的未来——从“会种田”到“慧种田”,普阳农场正以科技为帆,在乡村振兴的浪潮中驶向更广阔的海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