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东湖评论:挑起现代农业的“金扁担”

时间:

农业现代化,被习近平总书记形象地称为“金扁担”,一头挑着国家的粮袋子,一头挑着百姓的钱袋子。这根“金扁担”,不仅承载着粮食安全的重任,更寄托着农民增收致富的期盼,道出了现代农业强国的核心支撑——科技赋能、制度革新与生态增值的协同发力。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 - 2035年),犹如一盏明灯,为中国农业现代化转型指明方向,更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力量。

在广袤的田野上,科技赋能正悄然改变着传统农业的面貌。曾经,农民们面朝黄土背朝天,主要靠天吃饭。如今,5G基站如雨后春笋般矗立在万亩麦田,无人机在天空中盘旋,实时监测着农作物的生长状况;北斗导航指引着无人收割机,在田间地头精准作业,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譬如,在武汉江夏区的智慧农场里,传感器实时收集土壤湿度、养分含量等数据,农民只需动动手指,就能通过手机APP远程控制灌溉和施肥系统。科技,就像一把神奇的钥匙,打开了农业现代化的大门,让农业生产变得更加智能、高效。

科技赋能的背后,离不开制度革新的有力支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曾让中国农业焕发出勃勃生机,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小农户与大市场的矛盾日益凸显。如何让小农户更好地融入现代农业发展大格局,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给出了答案:健全土地经营权流转机制,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在湖北宜昌,一种“合作社+家庭农场”的模式应运而生。当地政府积极引导,鼓励农民以土地入股的形式加入合作社,由合作社统一整合土地资源,进行规模化经营。同时,合作社与大型农资供应商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统一采购种子、化肥、农药等农资,降低了采购成本。在销售环节,合作社利用自身的销售渠道和品牌优势,将农产品统一销售到各大超市和电商平台,提高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农民们不再是单打独斗的个体,而是成为了现代农业产业链上的重要一环,分享着产业发展的红利。

如果说科技赋能和制度革新是农业现代化的“双轮”,那么生态增值则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压舱石”。在追求粮食高产的同时,我们不能忽视生态环境保护。近年来,我国化肥农药使用量连续6年负增长,粮食产量却连创新高,这得益于绿色发展理念的深入人心。《规划》提出,要推进耕地轮作休耕、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让农业生产与生态保护相得益彰。在内蒙古库布其,光伏板下,牧草茁壮成长,牛羊悠闲地吃着青草。这种“板上发电、板下种植养殖”的立体化生态光伏模式,不仅实现了土地资源的集约高效利用,还带动了当地农牧民增收致富。在浙江安吉,竹林碳汇交易让毛竹变成了“绿色黄金”,农民们通过保护竹林生态,获得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收益。生态增值,让农业不仅产出粮食,更产出了生态产品,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

从“会种地”到“慧种地”,从“望天收”到“科技丰”,中国农业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的出台,为这场变革注入了强大动力。它让我们看到,农业不再是落后的代名词,而是充满希望和活力的朝阳产业。科技赋能让农业生产更加高效,制度革新让农民共享发展成果,生态增值让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三者协同发力,共同挑起了现代农业的“金扁担”。然而,建设农业强国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们需要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一步一个脚印,将“规划图”变为“实景图”。我们要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培养更多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新农人”;要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制度,激发农村发展活力;要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于农业现代化征程中,我们正逢其时。科技利剑破发展迷雾,制度坚盾护前行坦途,生态清泉润产业根基。挑起现代农业“金扁担”,一头担起国家粮食安全重任,一头挑起百姓幸福生活梦想,此乃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前路或许荆棘丛生,但“追风赶月莫停留,平芜尽处是春山”,只要我们同心协力、奋勇拼搏,中国农业必将在世界舞台上大放异彩,绘就农业强国的绚丽画卷。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周楠(武汉市江夏区“青苹果乐园”网评团队)

责编:杨虹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