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年,58岁男子吃二甲双胍,1年后肾衰,医生:服药时没有避免3点
在生活这场漫长的旅途中,健康问题常常像隐匿在暗处的 “小怪兽”,冷不丁地跳出来给我们沉重一击。今天要讲的,是河南糕点师傅郑光华的真实故事,希望能给大伙提个醒,让咱们都能多留意自身健康。
2016 年,58 岁的郑光华在河南当地的糕点圈子里,那可是小有名气。打小就对甜食毫无抵抗力的他,成年后毅然拜了师傅,潜心钻研做糕点的手艺。像花生糕、八宝酥、蜜三刀这类特色糕点,到了他手里,就像被施了魔法,成了人人称赞的美味。可长时间在糕点店里忙碌,每天站在案台前,几乎没有多少活动的时间,再加上经常品尝自己做的高糖高油糕点,老郑的身材逐渐走了样。原本还算匀称的他,肚子变得圆滚滚的,像揣了个小西瓜,全是堆积的脂肪。

去年,老郑体检时被查出血糖偏高。不过,由于当时数值不算特别离谱,医生没有开药,只是语重心长地叮嘱他,一定要多留意饮食,控制糖分摄入。可老郑天生是个乐天派,没过几天,就把医生的话抛到了九霄云外,依旧每天沉浸在自己热爱的糕点世界里,该吃吃,该喝喝。
健康警报初次拉响
3 月 20 日那天清晨,阳光透过窗户洒进糕点店,老郑像往常一样,系上围裙,准备开始一天的工作。他熟练地揉着面,可揉着揉着,一种奇怪的感觉袭来,仿佛身体里的力气被一只无形的大手一点点抽走,全身软绵绵的。尤其是两条胳膊,变得异常沉重,就好像挂了沉甸甸的沙袋,每一次揉动都异常艰难。他不得不停下来,用手交替着捶打酸痛的胳膊,试图缓解一下。缓了一会儿,老郑咬咬牙,心想可能是昨晚没休息好,便继续坚持揉面。可这次,手臂上的肌肉完全不听使唤,垂挂着,使不上劲,揉出来的面团也是软塌塌的,毫无劲道。一旁的妻子看在眼里,心疼不已,赶忙让老郑去一旁歇着。老郑嘴上说着没事,可心里也隐隐觉得有些不对劲。

病情加重,呕吐剧痛来袭
3 月 22 日,在高中读书的儿子放月假回家了。妻子特意做了满满一桌子好菜,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其乐融融。老郑也难得放松,大口吃着饭菜。可突然,一阵强烈的恶心感从胃部猛地涌起,他脸色瞬间变得煞白,急忙伸手拿过旁边的垃圾桶,身体不由自主地弯了下去。紧接着,伴随着一阵剧烈的抽搐,他感觉自己的胃部仿佛被一股强大的力量狠狠挤压着,胃里的食物和酸水不受控制地一股脑儿喷了出来,溅到垃圾桶壁上。老郑痛苦地抓着喉咙,脖子上的青筋因为用力过度而高高凸起,呕吐的声音在房间里回荡。一直吐到最后,胃里只剩下胃液,他才稍微缓了口气。
面对妻儿焦急的眼神和关心的话语,老郑虚弱地摆了摆手,想让他们别担心。可还没等他缓过神来,一阵难以忍受的胀痛如同汹涌的潮水,瞬间冲击着他的太阳穴。他能清晰地感觉到太阳穴处的血管在一下一下地跳动,每一次跳动都伴随着尖锐的疼痛,仿佛有一把小锤子在用力敲击。老郑双手紧紧按住头部,嘴里不停地嘟囔着:“疼…… 疼死我了……” 妻子赶忙凑近,想听听他在说什么,却闻到一股浓烈的烂苹果味,心里顿时 “咯噔” 一下,意识到事情不妙。

急性酮症酸中毒,紧急就医
妻子不敢耽搁,立刻搀扶着老郑来到附近的医院挂号检查。急诊医生在接到老郑后,迅速对他进行了全面的身体评估。医生发现,老郑双肺呼吸音粗重,四肢冰冷,皮肤干燥得像缺水的土地,而且呼气时还带着一股明显的酮味。医生不敢掉以轻心,马上为老郑安排了血常规、尿常规、血生化等一系列检查。
检查结果很快出来了,各项数据触目惊心:血糖测定值高达 26.5 mmol/L,血酮测定呈阳性;动脉血气分析显示 pH 值为 7.20,HCO3 - 数值为 14 mmol/L,BE(碱剩余)是 -8 mmol/L,提示体内酸过量;尿常规检查中,尿糖显示 +++,尿酮体 ++,尿蛋白呈阴性。综合各项检查,医生诊断老郑为急性酮症酸中毒。

医生立即采取措施,迅速为老郑补液,以纠正他严重的脱水状态。过了一会儿,老郑渐渐恢复了一些意识,他茫然地看着医生,眼神里充满了恐惧和疑惑,询问自己到底怎么了。医生耐心地向他解释:“都是您的饮食出了问题啊。长期饮食过量,还总吃高糖的食物,这让您体内的代谢严重紊乱,最终诱发了酮症酸中毒。好在送来及时,再晚一点,后果不堪设想。” 随后,医生给老郑开了二甲双胍作为治疗药物,并严肃地叮嘱他:“您的血糖已经远远超出正常范围,必须通过药物来控制病情发展。除了按时吃药,以前那些不良的饮食习惯一定要改掉。平时多运动,把体重降下来,这对控制血糖非常重要。” 老郑听后,心有余悸,想到自己刚刚在鬼门关走了一遭,不禁后怕,连连点头。
努力调整,却再遭打击
回到家后,老郑痛定思痛,决定彻底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他忍痛割爱,把曾经爱不释手的各种甜食都换成了千禧果、橙子等糖分较低的水果。每天吃饭,他都严格遵守定时定量的原则,坚持 “少量多餐”,每餐吃到七八分饱就果断放下碗筷,生怕血糖又不受控制地升高。除了按时按量服用二甲双胍,老郑还积极运动起来。饭后一小时,他不是在小区里悠闲地散步,就是在院子里跳绳,希望通过运动控制体重,降低血糖。

日子一天天过去,到了 7 月 2 日,老郑惊喜地发现,自己瘦了将近十六斤。他满心欢喜,想着去医院复查看看血糖控制得怎么样。复查结果让他喜出望外:随机血糖从原来的 26.5 mmol/L 下降到了 6.8 mmol/L;空腹血糖为 5.2 mmol/L;餐后 2 小时血糖是 7.7 mmol/L,各项指标显示血糖控制良好。老郑看着检查报告,笑得合不拢嘴,觉得自己的努力终于有了回报。然而,他万万没想到,一场更大的危机正在悄悄向他逼近。
肾衰竭来袭,谜团待解
2017 年 11 月 15 日,清晨的第一缕阳光还没完全照进屋子,老郑就被一阵强烈的尿意憋醒。他急匆匆地跑进厕所,可让他奇怪的是,费了好大劲,却只能勉强挤出几滴尿液,而且尿液的颜色深黄得可怕,就像泡了很久的浓茶。他憋足一口气,再次用力尝试,一股异常的沉重感和胀痛瞬间从膀胱传来,可即便如此,尿液也只是断断续续地滴出来。
在厕所里站了一会儿,老郑突然感觉双腿变得异常沉重,像是灌了铅一样。他下意识地低头一看,这一看,让他倒吸一口凉气。只见自己的双下肢肿胀得厉害,就像两根粗壮的木桩,皮肤被撑得紧紧的,脚踝处的皮肤甚至变得有些透明,仿佛轻轻一戳就会破。老郑惊讶地用手指轻轻按了按,没过一会儿,皮肤上就留下了一个浅浅的凹陷。他试着轻轻挪动左腿,一阵刺痛和麻木感立刻袭来。老郑意识到情况不妙,心里充满了惊慌,再也坐不住了,赶忙前往医院检查。

很快,检查报告出来了。肾功能检查显示:血清肌酐高达 410 μmol/L;血尿素氮为 21 mmol/L,血清胱抑素 C 是 2.5 mg/L,这些数值都远远超出了正常范围;尿常规检查中,尿蛋白显示 +++,尿潜血 ++,尿比重为 1.010;超声检查发现,双肾缩小,皮髓质分界不清,左侧肾实质回声增强。综合各项检查结果,医生诊断老郑为慢性肾衰竭。
看着这份检查报告,老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他的双手微微颤抖,手中的纸张仿佛有千斤重。“为什么…… 为什么会是我?” 他难以置信地喊道,声音里充满了绝望。老郑红着眼睛,找到医生,语气中满是疑惑和恐惧:“医生,这到底是咋回事啊?我平时不抽烟也不喝酒,自从上次出院后,我每天都坚持锻炼,饮食也低糖低油,还瘦了十多斤呢,怎么就得了尿毒症呢?”
隐藏细节,引发危机
医生听了老郑的话,也感到十分意外。一般来说,尿毒症通常是由肾病发展而来,可老郑除了有糖尿病病史,并没有其他明显的疾病。如果真像他说的那样,生活方式已经有了很大改变,按道理不应该患上尿毒症。为了弄清楚原因,医生详细询问了老郑近段时间以来生活的点点滴滴,终于发现了其中的奥秘。
医生一脸痛心,对老郑说道:“您真是糊涂啊!尿毒症可不是平白无故找上门的。您在生活中看似方方面面都注意到了,可恰恰忽略了两个关键细节,这才让尿毒症钻了空子。临床上有不少糖尿病患者,也是在这两个地方出了问题,在不知不觉中就被尿毒症盯上了。”
忽视血糖波动对肾脏的损害

很多糖尿病患者在看到血糖指标有所下降时,就以为自己已经恢复健康了,可实际上,血糖的波动情况比单纯的血糖数值更关键。有研究表明,哪怕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看着在正常范围内,但要是一天当中血糖波动幅度很大,依然会对血管和肾脏造成严重损伤。
在糖尿病患者体内,长期的高血糖状态会损害肾小球基底膜,使得它的通透性增加,这样一来,蛋白质就会从尿液中大量流失,这就是糖尿病肾病早期的典型表现 —— 蛋白尿。但要是患者的血糖波动特别剧烈,一会儿高得离谱,一会儿又低得吓人,餐后血糖像坐过山车一样,这种不稳定的血糖水平会让肾小球长期处于应激状态,肾脏纤维化的进程就会大大加快,最终发展成慢性肾衰竭。
老郑的问题就出在这里。他虽然遵循了低糖低油饮食,可并没有真正做到稳定血糖。他采用的 “严格控制饮食 + 高强度运动” 这种极端模式,很可能导致他在空腹的时候血糖偏低,而进食后血糖又迅速飙升,血糖像坐过山车一样忽上忽下,这就加速了肾脏的损害。
运动方式不当,加重肾脏负担
老郑在调整生活方式后,开始严格控制饮食,还进行了大量运动。但他没意识到,运动强度和方式对肾脏也有着重要影响。糖尿病患者确实需要通过运动来控制血糖,可要是运动强度过大,尤其是长期进行高强度间歇性运动,就可能导致肌肉组织大量分解,释放出大量的肌酐,这会大大增加肾脏代谢的负担。
而且,高强度运动还可能让血压在短时间内剧烈波动,特别是本身就有糖尿病的患者,这会进一步加重肾小球毛细血管的压力,造成微血管损伤,使得蛋白尿情况更加严重。如果糖尿病患者的蛋白尿长期得不到重视,肾小管就会受到损伤,慢慢发展成不可逆的肾功能衰竭。
老郑选择在饭后一小时跳绳作为主要运动方式,可跳绳属于高冲击性运动,会让短时间内血流变化特别剧烈,肾脏的负担也就跟着加重了。长期进行这种不恰当的运动,在不知不觉中就加快了肾功能的恶化
【本内容为故事类医疗健康科普文章,文中除了健康科普内容所出现的任何人名、地名、事件均为艺术加工,并非有意冒犯或贬低任何个人、团体或组织。如有雷同,纯属巧合,请理性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