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多措并举助力基层干部“轻装上阵”

时间:

来源:法治日报

□ 本报记者 赵晨熙

基层强则国家强,基层安则天下安。“小马拉大车”一直是长期困扰基层的老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相关部门强化制度保障,地方党委和政府狠抓问题整改,曾经长期困扰基层“开不完的会议”“填不完的表格”“迎不完的检查”等问题有所缓解。但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一些地方治理负担超载、治理能力相对欠缺等问题时有发生,影响和制约了基层治理整体效能。

对此,2024年,中央相关部门按照“壮马、轻车、畅路、聚力”的思路,研究制定关于破解基层治理“小马拉大车”突出问题的政策措施,切实推动为基层减负赋能。

规范社区和村级组织工作事务、深化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数智赋能助力基层干部“轻装上阵”……各地坚持问题导向,认真落实破解基层治理“小马拉大车”问题的政策举措,让基层干部有更多时间、精力和能力办好惠民利民实事。

“三个规范”提升治理能力

“累计取消工作事项5项、表格系统4项、示范表彰1项、政务App1个、微信群7个,以往重复性、机械性案头工作明显减少;街道突出会议‘短实精’,将日常性事务融入每月例会布置,减轻社区工作者负担;挂牌标识方面,社区依托电子屏宣传展示,节省墙壁使用空间……”谈起整改后的基层工作变化,北京市西城区什刹海街道柳荫街社区党委书记范丽丽的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这样的改变得益于2024年3月到8月,北京市集中开展的规范社区和村级组织工作事务、机制牌子和证明事项(以下简称“三个规范”)工作。

《法治日报》记者从北京市委社会工作部了解到,作为北京市着力破解基层治理“小马拉大车”问题的有力抓手,“三个规范”工作各项任务已基本完成。

一方面,社区和村级组织工作事务全面厘清,通过印发《北京市社区组织工作事务清单》《北京市村级组织工作事务清单》等文件,明确社区(村)依法履职工作事务45项、协助政府工作事务33项。同时,深入开展规范清理工作,全市累计取消社区(村)级组织工作事务249项。

另一方面,机制牌子得到全面规范。按照“美观大方、协调统一”原则,对社区(村)综合服务设施外部挂牌和内部标识牌进行了清理和规范,全市共取消机制牌子669个、示范创建461项。

为进一步规范证明出具事项,北京市规定,全市党政群机构一律不得要求社区(村)出具缺乏法律法规或中央层面明确要求等依据的证明事项。同时,全面推行表格(系统)清单化管理。全市已累计取消表格(系统)822个、微信群6089个。

“以往,社区工作要填很多表格、上报很多资料,耗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真正用于服务居民的时间被压缩。”北京市西城区一位社区工作者告诉记者,减负后工作重心发生了根本性转移,有了更多时间下户走访,深入居民家中了解生活状况和实际需求,也能更主动地处理未诉先办事项,将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

减“负”不是减“责”,减“牌”不是减“人”,减“证”不是减“服务”。北京市委社会工作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减”的目的是让社区(村)工作人员有更多时间联系居民、了解居民、服务居民,有更多精力提升治理能力。下一步,北京市将创造更多机会开展培训、赋能,使社区(村)工作人员的本领更好地“强起来”。

深化党建引领基层治理

在1100平方米的空中花园,一眼望去,绿草如茵,几位居民正围坐在伞下闲话家常,其乐融融,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如今,走上四川省成都市天府新区华阳街道安公社区菜蔬新居小区的楼顶,呈现在眼前的和美场景,很难让人想象过去这个社区面临着拆迁遗留、老旧院落管理等问题,矛盾纠纷层出不穷。随着社区党委积极推进基层治理共同体建设,社区也实现了由乱到治、由治至兴的美丽蝶变。

安公社区的蜕变是近年来成都市深化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成都市切实加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持续推动社会治理重心下移和服务管理资源下沉,系统性整体性破解基层治理“小马拉大车”问题。

针对基层治理涉及部门多、覆盖主体多的实际情况,成都市发挥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作用,通过对体制机制的适应性重构,全面加强党对基层治理的领导。

针对基层党建和基层治理融合不够、党建引领缺乏载体抓手的问题,成都市积极完善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组织体系和运行机制,融合推进自治法治德治,不断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格局。构建五级党组织纵向联动、区域党组织横向互动的组织体系,推广社区党建“五线工作法”、小区党建“五步工作法”,成立快递、互联网、交通运输等行业(综合)党委20个,推动新兴领域成立党组织8198个,确保治理需要在哪里、党建引领跟进到哪里。

为实现基层治理“民呼我应”,成都市构建群众企业诉求和建议收集、办理、分析闭环机制,推动“接诉即办”向“未诉先办”提升。畅通渠道架好党群“连心桥”,依托12345热线、“两代表一委员”、群众工作之家等渠道,加强社情民意主动靠前收集,最大程度方便群众反映诉求、发表意见。对于群众“急难事”,根据轻重缓急划分“灰黄红蓝”事件响应等级,一般事件原则上由镇(街道)、村(社区)就快处置,多跨事件由城市运行中心调配条块力量协同处置,重大紧急事件由市县两级党委提速提级专班牵头督办处置,诉求事件平均办理周期压减至不到两个工作日。

数智赋能基层减负增效

在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提起“数字工具箱”,基层干部无不竖起大拇指。

以高龄津贴申领为例,此前需要填写提交申请表、承诺书、身份证、户口复印件等材料,收材料、统办件等都需人工完成,基层干部负担很重。如今,丧葬费领取、高龄老人补贴等近40项群众身边的“关键小事”均实现表单免填写、证明免提交、盖章免跑腿。这正是得益于章丘聚焦数字赋能基层治理,依托数据要素融合赋能平台打造的减负赋能“数字工具箱”。

“数字工具箱”是如何助力基层干部“轻装上阵”的?记者从章丘区委社会工作部了解到,章丘区打通各级一体化大数据平台、基层数据管理系统、相关区直部门业务系统,以基层需要的92项数据、29种电子证照为基础,全面全量归集数据,并将其汇聚到一个平台,形成基层数据“一本账”。同时,建设数据赋能应用中心,打造一表通、轻应用、村里那些事等核心模块,通过数据流转和流程再造实现双向赋能。基层干部由“找基层要数据”变为“在系统取数据”,从数据池可直接提取现有数据,生成各部门所需报表,减轻基层统计数据负担,提升工作质效。

章丘区的“数字工具箱”是山东省推动以数智赋能基层治理,巩固拓展为基层减负成果的一个典型。

以济南市为例,目前,济南梳理建立“基层数据一张表”,实现通用数据填一次、历史数据不用填,减轻重复填报负担。同时,汇聚基层各类报表数据26000多个,构建分级分类、标签管理、授权应用的共享数据库,通用数据一键提取、高频报表按需生成,实现“数据跑路、工作提速”。

记者了解到,自2024年4月基层治理“小马拉大车”问题专项整治启动以来,山东省各级各有关部门(单位)聚焦破解基层治理“小马拉大车”问题,通过进一步精简信息服务平台、强化数字赋能等多种方式持续推动“为车减负”“为马赋能”,在进一步明晰权责任务、优化资源配置、改进服务方式、建强治理队伍、减轻基层负担等方面取得积极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