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阳性率上升,高风险人群须防重症及并发症
近期,新型冠状病毒检测阳性率呈现明显上升趋势, 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布的2025年4月(第14周-18周,3月31日-5月4日)的全国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哨点监测情况,门急诊流感样病例中新冠阳性率从7.5%升至16.2%,住院严重急性呼吸道感染病例中,新冠阳性率也从3.3%升至6.3%。在南北方多个省份的门急诊患者中,新冠病毒已重新成为流感样病例的首要致病原因。
面对持续进化的病毒与不断增长的感染风险,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主任医师张福杰教授建议,公众尤其是重症高风险人群需高度重视,做好科学防护、早期识别和及时干预,以降低疾病带来的健康威胁。
高风险人群须尽早识别及时干预
依据《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诊疗方案(试行第十版)》,具有以下特征或基础疾病的人群,发生新冠感染时住院和死亡风险更高,是新冠重型/危重型高危人群,包括:大于65岁,尤其是未全程接种新冠病毒疫苗者;有心脑血管疾病(含高血压)、慢性肺部疾病、 糖尿病、慢性肝脏、肾脏疾病、肿瘤等基础疾病以及维持性透析患者;免疫功能缺陷;肥胖(体质指数≥30);晚期妊娠和围产期女性;重度吸烟者。
对于这些高风险人群而言,一旦感染新冠,发展为重症或出现并发症的风险远高于一般人群,因此一旦出现咳嗽、咽痛、肌肉疼痛、发热等症状,应及时筛查新冠,并在确诊后第一时间就医。研究发现,在感染初期及时使用抗病毒药物,不仅可以加快病毒清除,降低病毒载量和重症风险,同时还能降低长新冠发生风险。
目前常用的3CL蛋白酶抑制剂类药物,能精准作用于病毒复制的关键环节,已被多项真实世界研究证实可有效降低老年人、慢性病患者等高风险人群的住院率和死亡率。数据显示,该类药物的中位“转阴时间”仅为3天。因此,60岁以上的老年人、免疫力较弱的肿瘤患者、患有慢性肺病、心血管病或糖尿病等人群,如感染新冠,应尽早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这类已被验证有效的抗病毒药物。

重症高风险人群需做好科学防护
重症患者需高度警惕继发感染
除了新冠本身带来的影响外,重症患者还常常面临继发感染的多重风险。数据显示,重症新冠患者中有34.3%会合并肺部真菌感染(如肺曲霉菌),在需要使用呼吸机的患者中,这一比例甚至上升至37.2%,而一旦发生此类感染,病死率超过70%。
此外,新冠患者还容易发生细菌性感染,整体发生率为18.4%,其中超过六成由耐药菌引起。肺炎克雷伯菌和鲍曼不动杆菌是最常见的致病菌。而且研究发现,在新冠流行期间,具有强耐药性的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CRAB)的检出率是疫情前的3倍,增加了治疗的复杂度和难度。
张福杰教授提醒,有基础疾病的人群属于新冠重症高风险人群,一旦出现咳嗽、咽痛、肌肉酸痛、发热等症状,务必尽早进行新冠病毒筛查,并在确诊后第一时间就医干预,以降低重症和并发症发生的风险。如果再次感染,尤其是高风险人群,应尽可能在48小时内服用抗新冠病毒药物,以缓解症状,并降低发展为肺炎或“长新冠”的风险。
南方+记者 欧旭江
【作者】 欧旭江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