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谁能想到,被风筝“骗”了这么多年!它竟是古代“黑科技”

时间: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清·高鼎《村居》。

提及风筝,大家脑海中总是呈现一幅浪漫的场景。随风飞舞的风筝,执手共放绳的伙伴,天真烂漫,着实有趣。

如果说风筝就只是“浪漫”“充满乐趣”,可能是因为:你还没见识过风筝的真正魅力~

人类最早的“飞行器”

春天是放风筝的好时节,各色风筝装点天空,它们从青青草坪起飞,时而顽皮地在空中摇曳,时而纵身一跃直刺云端。

图源: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

你瞧~天空直接变风筝界的“整活现场”!鲨鱼天团直接C位出道,蓝的、紫的、黑的等各色鲨鱼风筝在空中“遨游”,仿佛在开海底狂欢派对。

旁边还有彩色小风筝来“串场”,像是在与鲨鱼们欢快嬉戏,整个画面生动又有趣,宛如一场奇妙的空中派对。

图源: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

除了鲨鱼,天空中还飘着几条巨大的章鱼,触须舞动间灵动飘逸,宛如海底精灵在云端嬉戏。

图源: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

引人注目的还得是雄鹰风筝,它完美复刻了真鹰的外形,那锐利的鹰眼,仿佛能洞察世间一切;强健的翅膀,线条流畅,肌肉感十足,如同一把锋利的刀刃,随时准备划破长空;紧握的鹰爪,更是透着一股狠劲儿。

从正面看,就像一只雄鹰在天空中翱翔,时而俯冲而下,时而盘旋上升,那气势,仿佛下一秒就会扑下来叼走你手中的零食。它的羽毛纹理精细,色彩搭配自然,从远处看,简直能以假乱真,让人忍不住多看几眼。

天空中还有立体金鱼风筝、关公风筝、软体青蛙风筝……色彩斑斓,形状不同的各色风筝在天空竞相飞舞、争奇斗艳,场面十分壮观。

在为风筝的逼真形态惊叹之余,你是否想过,为什么会有风筝的出现?

其实,风筝起源于中国,已有上千年的历史,被称为人类最早的“飞行器”。虽然目前对于风筝的起源,尚无定论,但在《南史·侯景传》中,有这样一段记载:

“贼之始至,城中才得固守,平荡之事,期望援军。既而中外断绝,有羊车儿献计,作纸鸦系以长绳,藏敕于中。简文出太极殿前,因西北风而放,冀得书达。群贼骇之,谓是厌胜之术,又射下之。”

梁简文帝及其官员被围困在内城台城时,他们将求援的书信放在风筝上,以此向外传递消息。这是风筝第一次因实用性出现在史料记载中。关于用风筝报信,在《芝田录》和《事物纪原》中也记录了这件事。

这些史料证实,风筝当时在我国南部地区已经广泛存在,并应用于军事和政治中。

在《墨子》和《韩非子》中所记载的“木鸢”,有一种名为“木鸢”的飞行器。

《墨子》中提到公输子(鲁班)削竹木以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韩非子》则记述墨子为做木鸢花了三年时间。

图源:CCTV纪录

从“鹊”“木鸢”等名称可以看出,古人大概是受了鸟类的启发,木鸢张开双翼借风而行,虽与风筝的飞行原理略有不同,但这是古人对飞行器的早期探索。

根据史料记载和考古发现,我国在商周时代对风能就有了一定认识和利用。汉代时期,古人通过风能提高航速。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和对自然认知的提升,古人对风能的探索逐渐衍生出了风筝,并将其应用于军事、政治、科技等多个方面。

风筝起飞的秘密,

都藏在这些技巧里

太原传统风筝制作技艺可归纳为“四艺”,一是扎、二是糊、三是绘画、四是放飞,形成了一套严谨而精密的工艺体系。

制作开始时需精选阳面生长五年以上、竹节修长的优质毛竹作为骨架原料,经过三年自然存放后,通过浸泡与风干的循环处理使竹材充分稳定,再经精密切削加工备料。

图源:迎泽发布

骨架制作阶段,匠人依据设计图样对竹材分段烘烤塑形,定型后的构件需在密闭环境中二次烘烤以增强柔韧性,随后运用传统绑扎技法将各构件组合成完整框架。

表面处理工艺中,匠人根据骨架尺寸裁制蒙面材料,以明矾水与桃胶水形成双重防水层,再施以三至五层渐变彩绘工艺,通过分层上色确保空中观赏的透视效果,彩绘完成后进行二次防水处理,经整烫定型后进入裱糊工序。

图源:CCTV纪录

成型阶段需将裱糊成品置于恒温箱内慢温烘干三至五日,最终通过调试展现其灵动特性:既可运用盘鹰技法实现立体空间多向盘旋,又能串联千余只编队飞行,还能通过单人或多人协作操控完成“巨龙腾飞”等大型动态表演及预设轨迹演绎。

图源:迎泽发布

部分风筝还会通过机械传动设计,可呈现眼部转动、肢体摆动等动态细节。整套工艺涵盖选材标准、竹材热塑、分层彩绘及提线配置等技术要点,体现传统手工造物的精妙特性。

古人,将祝福放在了风筝里

风筝,不仅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也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祈愿。风筝的绘制常常暗含祈福的寓意,曹雪芹在《南鹞北鸢考工记》中详细记录了风筝的制作方法和绘制技巧,他通过风筝的绘制,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融入其中。

《南鹞北鸢考工志》中用“扎燕”风筝系列将燕子拟人化,因为燕子是“喜之征,春之象”,所以想利用拟人法,“使其眉目口角,均呈喜相”。

肥燕象征壮年男性,其设计强调“广额丰发腰含笑,眉梢上轩见喜颜”,蓝紫色底纹谐音“男子”,燕爪握拳寓意“蓄势待发权在握”。

图源:CCTV纪录

瘦燕代表女性美,身形纤细如“酥胸双凸柳腰纤”,彩绘以桃红柳绿为主,呼应“彩蝶双双飞上下,不负春光舞蹁跹”的浪漫意象。

图源:CCTV纪录

比翼燕则化用白居易“在天愿作比翼鸟”的诗意,双头对视、共衔牡丹,体现“为筑双栖室,撷取连理枝”的夫妻情深。

图源:CCTV纪录

甚至曹雪芹提出“艳而不厌”的设色原则,采用对比色增强视觉冲击。例如“黑锅底”风筝通过黑白倒图技法,以单色呈现强烈对比,既雅淡又夺目,暗含“阴阳调和”的哲学思想。

在《倒图歌诀》中,他写道:“填墨为范成倒图,黑白易位抑何殊”,通过色彩颠倒的技法,象征“否极泰来”的祈福心理。

中国风筝的绘制融合了谐音、象征、神话等文化元素

求福:沙燕风筝(娃娃燕)的中间是条金鱼,寓意“连年有余、金玉满堂”;两边分别是两只蝙蝠,寓意“福到眼前”。

喜庆:双喜字、鸳鸯图案隐喻婚姻美满,百蝶、百花纹样烘托节庆氛围。

祥瑞:龙凤、麒麟等瑞兽传递“龙凤呈祥”“百鸟朝凤”的盛世愿景。

图源:CCTV纪录

《红楼梦》第七回,紫鹃、黛玉等人放风筝,李纨道(对黛玉):“放风筝图的是这一乐,所以又说放晦气,你更该多放些,把你这病根都带了去就好了”。

图源:CCTV纪录

风筝,不仅是春天里的一抹亮色,是承载着满满祝福的“空中精灵”。

风筝的绘制从来都不是随意的涂鸦,每一笔每一画都暗藏着人们对生活的美好祈愿,是希望风筝飞得越高,这些愿望就能传得越远。

所以,当你看到一只只色彩斑斓的风筝在天空中翱翔时,不妨想想,那些放风筝的人,把多少美好的祈愿都寄托在了这轻飘飘的纸鸢上。


来源:人说山西好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