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七中举办建校120周年系列活动,在担当作为中回答时代之问
川观新闻记者 钟帆
2025年4月12日,成都七中正式迎来120岁生日。
从校友报告会上的校友分享,到学术会上的长远育人探讨;从校庆音乐会里的弦歌雅颂,到“家·年华”活动中的校友共叙;从办学成果展的多元呈现,到校庆系列书籍里的厚重沉淀。
这一天,带着“何以七中,七中何为”两大百廿校庆之问,成都七中建校120周年系列活动正式开启,海内外校友以线上线下方式齐聚一堂,忆青春、叙故事、述情感、谋互助。

校友报告会现场,致敬先辈
问:何以七中,七中何为
12日上午9点,成都七中建校120周年庆祝大会暨校友报告会在成都七中(林荫校区)举行。
从“拉着架架车搬迁新校”到“一班两院士”的佳话;从致敬风雨年代中艰难创校的先辈校长,到四代校歌回顾;从动荡年代里对七中文脉的舍命守护,再到历时600多天完成七中《百年校志》编撰;从集团化办学让“七系”成为城市教育中坚力量,到云端七中网校跨越山海彰显名校担当……在校友报告会的上篇,嘉宾们带着对“何以七中”的追问,回顾成都七中百廿征程,溯源百廿七中文化。
在校友报告会的下篇,“七中何为”,问的不只是成绩,更问的是初心是使命。校友们的分享中,从“老三届”校友孙剑明在成昆铁路以身许国,到今天年轻校友们遍布全球的足迹;从风雪中坚信人生的春天,到大雨中为陌生人递去的一把伞;从医疗帮扶助力乡村振兴,到打造大国重器展现中国科技新巅峰……一个个动人的故事,映照出七中人在不同时代书写的责任与担当。

成都七中党委书记易国栋带来主题报告
在活动现场,成都七中党委副书记、校长张翼和成都七中党委书记易国栋也分别带来主题报告。以“曦园沃土”为引,张翼回顾了代代七中校长薪火交响的百廿传承;以“精神长相”为题,易国栋围绕“何以七中,七中何为”的百廿校庆之问,结合社会对成都七中“名在何处”的关切之问,给出了七中人的思考和作答。

校友报告会现场
答:名校之名,名在担当
在四川,成都七中是名校的代表。名校之名,到底名在何处?成都七中到底有什么办学秘密?4月12日,成都七中以学术会、双新成果展和校庆系列书籍出版发行等形式,给出了成都七中对两个问题的作答。
12日下午,“科技教育促进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学术会在成都七中(高新校区)举行。现场,不仅有教育名家们带来主题分享和实践交流,还同步举行了“教育要淡化功利,育人要立足长远”现场倡议,并成立“全国中学名校长工作室研究联盟”。
为何成为名校,成都七中的答案简单且质朴——“坚守学校的优良传统,狠抓教师队伍建设,尊重教育的基本规律,尊重每个人成长成才,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有成才的可能。”
名校名在何处,成都七中在办学成果展和系列书籍出版等活动中公布了最新的一组数据。
2010年9月,成都七中的新校区在城南富华北路落成开校。迄今为止,成都七中教育集团已经有了26所学校、32个校区,“七系”成为城市教育生态的一支重要力量。
墨池的新脉,不只在蓉城流淌,也通过互联网技术,在云端奔涌。
今年是成都七中开办网校的第24个年头。现在,每天有来自四川、甘肃、广西、新疆等13个省份,371所教育薄弱地区中学的近10万名学生,与七中学生同上一堂课,共享优质的教育资源。每天全国各地近9000名教师与成都七中的教师一起协作教学。

校友们合影留念
聚:全球七中人,欢迎回家
当天,成都七中还举办了校园“家·年华”暨“青春足迹”校友返校活动。
一声声熟悉的“老师好”,一幕幕故园里的旧时光,一张又一张师生合影、同窗合影……从林荫九景,到高新十景,抖落旅途上的风尘,全球校友在这一天陆续“回家”。
回忆起在成都七中读书的日子时,成都彩虹电器(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成都七中初1966届校友刘荣富依旧历历在目。他说,他在七中遇到了一位这一辈子永远值得他尊重的老师——他的班主任罗树金老师。“刚进校的时候,我在全班排倒数,但罗老师从没有放弃我,还免费帮我补课。她说,分数落后只是暂时的,七中的老师永远坚信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愿望和潜能,每个学生最终都能取得属于自己的成就。”罗老师的无私帮助,一直让刘荣富铭记在心。后来,他也将这份爱心传递了下去,通过创办企业,涉足慈善事业,帮助到了更多的人。
为了让校友们更好地感受家的温暖,成都七中除了为各届校友准备了叙旧的教室,还在校园多处地方做了精心布置和便携的指引。值得一提的是,该校还专门为80岁老校友们开设了返校专场,让老校友们在师生志愿者的陪同下,走进校园共同追忆当年在母校的求学岁月。
当天晚上,主题为《致敬》的成都七中建校120周年师生音乐会在城市音乐厅举行,广大七中校友、师生及嘉宾齐聚一堂,以宫商为笔,以丝竹为墨,在旋律和歌声中,重温成都七中星河奔涌的百廿征程,见证母校群星灿烂的百廿辉煌。
成都七中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