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业拓展绿色化智能化空间
当前,我国水泥行业正处于转型调整中。面对需求不足、产能过剩、竞争加剧的重重挑战,不少水泥企业积极转变发展路径,加码布局海外、加速向新向绿发力,努力开拓发展空间。
绿色转型促节能
轻点触控面板,位于安徽省合肥市的中国建材装备集团有限公司高端装备智造园园区三维模型跃然眼前,从能源流向到设备状态,从物流调度到碳排放数据,每一处细节都被精确展现。
安全监管平台通过实时数据采集与分析,可精准定位安全薄弱环节;车间视觉管控系统可敏锐捕捉物品异常与人员不安全行为,为生产筑牢安全防线;能源与“双碳”管理平台,可对水、电、气等能源进行全流程实时管控,记录碳排放轨迹……该高端装备智造园“双碳”管理平台不仅能清晰记录园区内的碳排放足迹,还能精准找到供应链中的“高碳环节”,带着上下游企业一起“减碳瘦身”。“我们运用了数字孪生技术,不仅助力内部高效管理,还让客户得以远程实时跟踪订单进度,增强合作透明度与信任度。”中国建材装备集团工作人员武慧敏说。
当前,水泥企业除了要通过供给端精准调控,减少供应量,有效稳定市场,还需苦练内功,加快转型升级,努力向产业链价值链中高端攀升。
“全球水泥工业正处在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绿色、低碳、循环、智能发展是行业共识,也是我们的使命。”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党委书记、会长阎晓峰说。
在日前举办的第二十六届国际水泥技术及装备展览会上,一批水泥行业最新绿色技术装备集中亮相,其中,全球最大水泥篦冷机模型吸引了国内外观众的目光。这类设备是水泥生产环节中的关键装置,能把在水泥窑中经过上千摄氏度高温煅烧的水泥熟料冷却并输送,同时回收热量。“通过不断攻关技术,我们研制的第4代新型篦冷机热回收效率达75%以上,让水泥生产更节能、更绿色。目前在国内外市场已销售500余台。”中国建材装备集团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李爱朝介绍。
同期举行的中材国际第三届水泥绿色智能发展大会上,中国中材国际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公布其自主核心技术研发的4项科技创新成果,其中,全氧燃烧技术能最大限度降低能源消耗和成本,提升水泥行业碳减排效率。“近年来,公司大力推进最新绿色技术、装备技术和智能工厂的示范应用,希望通过科技突破来推进全球水泥产业绿色化转型。”中材国际董事长印志松说。
创新智能新应用
在DeepSeek等先进人工智能技术加速向工业领域渗透的大背景下,不少水泥企业在生产全流程智能化建设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中国水泥协会执行会长孔祥忠介绍,自2021年以来,已有近70家水泥企业入选卓越级智能工厂、智能制造示范工厂等,实现提质、降本、增效。华润水泥(田阳)有限公司以其创新技术和智能化应用,成为全球建材行业首座灯塔工厂;海螺集团携手华为发布了AI+水泥建材大模型,通过实时生产质量关键特征推荐,实现了熟料3天、28天强度预测,准确率超85%。
“目前,我们已成功研发并落地了与水泥业务深度融合的AI智能体,通过智能体、工作流等创新技术手段,有效增强了系统的数据分析与处理能力。”中材国际总裁朱兵告诉记者,公司正开展AI助手的研发工作,针对水泥生产过程中的质量管控、生产调度、工艺优化、设备管理等关键环节,打造多个领域的虚拟专家,提升生产管理效率与决策科学性。据了解,中材国际正计划面向中小水泥企业开放简单易用的智能控制系统及智能体生产助手。
有关专家表示,未来AI技术在水泥行业的应用领域和场景将进一步扩展,例如在全流程、全自动化质量检验、智能物流、安全环保等方面,AI大模型将支持企业实现更精准的工艺参数控制与过程优化,推动行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迈进。
广交国际朋友
在调整策略适应国内市场新形势的同时,将视野投向海外、加快国际化布局,成为不少水泥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
记者了解到,中材国际第三届水泥绿色智能发展大会国外参会嘉宾明显增多,人数比上届增加66%,参会国家数量也从第一届的33个增加到49个,水泥行业“朋友圈”越来越大。
孔祥忠介绍,近年来,中国水泥企业已开始着眼海外。截至2024年底,中国企业累计在21个境外国家投资建设了46条水泥熟料生产线,已投产项目合计熟料产能6708万吨、水泥产能9670万吨。在建项目合计熟料产能2673万吨、水泥产能3880万吨。
“放眼海外市场和绿色转型升级是水泥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中国水泥协会会长、中国建材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周育先说。
中国水泥协会最新数据显示,我国水泥产量约20亿吨,占全球产量的50%左右。周育先称,目前我国年人均水泥消费量超过1吨,而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年人均水泥消费量不到300公斤,其中蕴含着巨大的国际产能合作潜力。对于欧洲等地区来说,水泥产能虽然已基本饱和,但仍需要先进技术工艺和绿色节能装备来改造升级生产线。中国企业应把握商机,加强各种形式的国际合作。
“未来水泥行业向高质量发展方向迈进,一方面依赖于错峰生产和产能置换政策稳步落地,另一方面行业自律也尤为重要。”周育先说。(经济日报记者 祝君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