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安徽召开教育大会 中国科大将加大在安徽招收本科生力度

时间:

大皖新闻讯4月7日上午,全省教育大会在合肥举行。未来,安徽教育界将持续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加快建设教育强省。

高等教育七成以上学科专业服务新兴未来产业

近年来,安徽实施德智体美劳“五大行动”,创新开展基础教育学位预警调度、皖北地区基础教育优质资源扩容、高等研究院建设等,安徽教育现代化指数由2015年全国第24位跃升至第12位。

下一步,安徽将制定“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三年行动计划我省实施方案”。首先,高质量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加快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深化德智体美劳“五大行动”,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实施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优化教师管理和资源配置,加快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其次,因地制宜打通使用各学段教育资源,推进学前教育优质普惠发展、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发展。同时,提升县域高中质量,强化特殊教育、专门教育保障机制,深化教育数字化战略,实施人工智能赋能教育行动,进一步提升终身学习公共服务水平。

最后,安徽将扩大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新增资源向皖北等薄弱地区倾斜,强化高校分类发展,实施“双一流”培育和高峰学科对标晋级行动,完善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适配机制,今年服务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学科专业占比将达到70%以上。

合肥未来三年实施中小学项目144个

近年来,合肥市以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近五年教育财政投入超200亿元,新改建中小学、幼儿园542所,平均每三天建成一所学校。合肥获评6个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优质学校集团化办学覆盖率达76%。合肥还深化科教融汇、产教融合,在肥高校80%以上新设专业面向新兴产业,校企共建60个产业学院,近三年突破78项国家级科技难题。

下一步,合肥将建立同千万人口城市相适应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供给机制,3年内实施中小学项目144个、新增学位19.8万个,实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市域全覆盖。合肥将全力支持在肥高校建设,力争今年新增新型研发机构10家以上,新增概念验证中心等创新载体60家以上,争创更多全国重点实验室。

合肥将健全前沿科技研发“沿途下蛋”机制,全面推广中国科大“赋权+转让+约定收益”模式,高水平建设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力争每年科技成果转化成立企业1300户以上。合肥将对标沪苏浙升级人才服务政策,建强安徽高等研究院合肥分院、合肥卓越工程师创新研究院,加快建设现代产业、未来技术和专业特色学院,力争每年新招收博士后1000人以上、培养高技能人才5万人以上、新增就业参保大学生30万人以上。

中国科大将加大在安徽招收本科生力度

中国科大潜心立德树人、执着攻关创新,以教育筑基、以科技赋能、以人才聚力。下一步,中国科大将大力培养“六有”大学生,以国家战略需求和区域发展需要为牵引,持续完善学科专业设置及动态调整机制,深入推进“双一流”建设,扎实推动科教融合,加快实施深化科教融合的“一特区、两工程”。同时,针对安徽三大科创高地建设,建好未来技术学院(量子)、核科学技术学院、深空探测学院,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支持安徽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

中国科大将深度参与国家实验室和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积极参与安徽高等研究院建设。同时,深化科技成果转化赋权改革,建立健全供需对接机制,建强建好科大硅谷和科技商学院,助力安徽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

中国科大将面向国家所需、安徽所盼,大力引进培养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同时加快培养输送地方急需人才,落实高等教育提质扩容,加大在安徽招收本科生的力度。持续开展创新创业“雏鹰计划”“雄鹰计划”,支持鼓励学生和校友在皖就业创业,不断提高毕业生留皖比例,为安徽发展提供坚实人才支撑。

安徽大学将加快新校区建设

安徽大学将构建科技发展、国家战略与区域发展需求牵引的学科专业调整机制,持续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同时,落实“双一流”培育和高峰学科对标晋级行动,加快材料科学与工程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培育智能科学与技术学科进入“双一流”重点建设学科,实现双轮驱动。在学校文科传统优势和理工科后发优势基础上,持续做大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量子信息等新工科,做精新文科,补齐新医科,推进理工结合、工工贯通、医工融合,充分激发学校文理工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大学优势。

另一方面,安徽大学将加快新校区建设,构建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新生态。同时,建强全国重点实验室以及强光磁科学中心、集成电路先进材料与技术产教研融合研究院、先进磁性材料重大科研平台翡翠湖实验室等,打造战略科技力量。安徽大学还将对接国家和区域主导产业,参与安徽高等研究院建设,拓展未来产业创新研究院、国家大学科技园、滁州研究院等合作能级,让更多成果“沿途下蛋”。此外,构建古文字研究高地,牵头徽文化传承创新,打造开放型高端智库群。加强与国外高水平理工类大学合作,建好安徽大学纽约石溪学院、中法工程师学院、中德学院、中柬学院,提升服务安徽对外开放和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水平。

大皖新闻记者 刘旸

编辑 许大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