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让孩子看见生活的“不完美”

时间:

教育的真正意义,不是为孩子粉饰一个完美的世界,而是教会他们如何认识与对待真实的世界

在家庭教育中,引导孩子体会生活的不易、理解父母的付出,是培养其责任意识、激发内在成长动力的重要途径。孩子需要对自己生活的世界有客观而真实的认知。有时让孩子看见生活的“不完美”,也是一种成长教育。

如今,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一种“过度保护”现象。出于对孩子的爱护,家长们往往将生活中的风雨隔绝在外,“你只管学习,其他不用操心”成了许多家长的口头禅。不少家长会包揽所有的家务,对自己工作中的辛苦更是只字不提。在这种过度保护下,孩子长期生活在脱离现实的环境中,虽然物质条件优越,但是对生活和环境的认知却存在严重缺失。家长看似善意的保护,实际上剥夺了孩子认识生活本质的机会,容易导致孩子缺乏责任感,甚至将父母的付出视为理所当然。

家长不妨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来改变这种现状,帮助孩子更好地成长。

一是打破保护壁垒,为孩子创造真实的认知环境。比如让孩子适当参与家庭生活规划。在超市购物时,不妨带着孩子一起比较商品价格,参与家庭预算规划,或和孩子一起制定每月购物清单。父母下班后可以和孩子聊聊当天的工作日常,比如:“今天妈妈处理了三个客户投诉,虽然很累,但是解决问题后特别有成就感。”也可以创造机会让孩子近距离了解自己的工作环境,让孩子感受劳动的价值和辛苦。还可以根据孩子的年龄,分配不同的家务劳动。

二是加强情感沟通,促进家庭成员的彼此理解。比如和孩子分享祖辈的成长经历。每一代人的成长环境都不一样,真实的故事远比空洞的说教更能帮助孩子了解家人也了解真实的生活。

有意识培养孩子的感恩意识,可以引导孩子关注一些生活细节,鼓励孩子用实际行动表达对家人的感恩,如为晚归的妈妈准备暖手袋,或给老人做一次睡前的肩颈按摩。

还可以丰富孩子的社会生活体验,如带孩子在清晨观察环卫工人如何清扫街道,感受整洁环境的来之不易;参观快递站,了解包裹运输背后的辛苦;逛逛菜市场,看看摊贩们起早贪黑的生活……

三是遵循成长规律,引导孩子建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向孩子传递积极面对困难的态度,告诉孩子“困难就像等待解开的谜题”,而不是沉重的负担。教育过程中要避免让孩子产生愧疚感,让孩子看到父母面对生活中的困难或者艰辛时的乐观与坚韧精神。

父母要给予孩子更多信任,当父母将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体来尊重和对待时,孩子也会产生更多的责任感,会更积极主动地关心身边的人和事。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可以分阶段循序渐进地开展教育。比如低龄儿童可以从爱护玩具、珍惜食物做起;小学中高年级的孩子可以开始学习理财知识,尝试管理家庭小事务;青少年则可以鼓励他们多阅读一些经典的文学作品,加深对人生和世界的理解,或者通过参与公益实践活动等丰富社会体验。

大量实践证明,让孩子认识到生活的不易,让孩子看见生活的“不完美”,是培养他们责任感与感恩心的重要起点。教育的真正意义,不是为孩子粉饰一个完美的世界,而是教会他们如何认识与对待真实的世界。当我们掀开过度保护的面纱,让孩子看到父母劳作时的汗水和为生活付出的努力,就是给了他们一把珍贵的成长钥匙。通过这把钥匙,孩子能够读懂父母之爱,明白责任的重量,最终成长为既了解生活真相又能乐观面对,既能大胆追逐梦想又能勇敢担当的人。

(作者单位:四川省宜宾市屏山县学苑街小学)

《中国教育报》2025年08月24日 第02版

作者:张道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