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迈中国餐馆被突查!所有员工被捕!
在泰北清迈的夜里,灯火尚未熄灭,一家中餐馆却迎来了意想不到的“突访”。
随着旅游警察和相关执法人员的到来,喧嚣戛然而止,七名缅甸籍员工被带离餐厅,那张专为中国游客准备的菜单,还来不及翻到最后一页。

这是一次并不意外的整顿。
过去的泰国,曾以包容与灵活著称,而如今的泰国,正在蜕变:灰色地带的温床,正在被制度的阳光逐渐晒干。
也许你会说,这样的“傀儡持股”“低成本经营”早已司空见惯,甚至离不开部分地方势力的“护航”;
但新的一轮整肃告诉我们,当这个“随意的泰国”决意肃清沉疴,那些曾被遮掩的角落,也终将被光照亮。


接泰国国家旅游警察局局长萨西拉指令,近期泰国各地开展严格打击外籍人士在泰抢泰国人饭碗行动及解决外籍人士利用泰国人作为代理人(Nominee)在泰国开展商业行动的行为。

据泰国清迈媒体报道消息,日前,清迈府旅游警察接到举报,称位于清迈府海雅镇Nantaram路上的一家中国餐厅专门为中国游客开放营业,且店内有大量非法外劳,警方接到报案后,于当地时间4月18日晚20:00左右联合相关部门工作人员突查了上述餐厅,并在店内逮捕了7名缅甸籍劳工。

经查获悉,上述7名缅劳持有非法工作许可证明,且该店的营业执照法人为泰国人,但店内的二维码实际收款人为中国人,警方遂将店内的7名缅甸服务员统一逮捕并押至清迈府警局做进一步调查,后续将依法提诉,同时彻查该店是否与中资泰国代理人案件相关。

低成本非法经营,终将走到尽头
这起事件,不但是一场清扫性执法行动,更是一记警钟,在众多外国人在泰国做生意者耳边敲响。
刚开始铤而走险的,此时悬崖勒马,或许还逃得掉;已经持续已久的不正当经营,只能听天由命了。
聘请缅甸员工,利用手段抢占属于泰国本地的51%,外国老板们自然每顿都“吃得丰盛”。
但,企业“能活着”吃几天?

泰国正在收紧监管,规范化成为大势所趋
近几个月来,泰国政府和警方密集展开对外籍人员非法就业、非法经营的清查行动,背后反映的是泰国对自身劳动力保护、税收秩序和国家安全的高度重视。
此类清查并非单一针对某国,而是意在建立一个“透明、合规、公平”的投资环境。

特别是在复苏紧张时期,泰国经济正试图走出困境,重建规范的商业秩序、恢复外部投资者信心,已成为一项长期战略性任务。
于是,近日的泰国资讯,无非是“各行各业集中被扫”,准确地说,是“非法外国人遭到重创”。

低成本非法模式,已不再适用于今天的泰国
过去,一些外国商人在泰国的经营模式充满“灰色”操作:不具资格的法人注册、名义雇员持股、现金交易、避税、非法用工、规避许可程序……这种低成本、规避式的经营方式曾在某些领域被默许,甚至被部分人视为“潜规则”。
如今的泰国,已非昨日旧貌。
一旦措施收紧、执法提速,靠边球注定走不远。不仅无法保证企业的可持续经营,更容易因一场突查就全盘覆灭。
像此次清迈事件,一纸举报、一次入店检查,就让整家餐馆“原形毕露”。

此外,也有网友质疑:
如果不是部分泰国地方部门长期参与、默许甚至保护,所谓“傀儡持股”“非法雇工”这种灰色模式又怎会存在多年?
这并非单方面的问题,而是结构性共谋的产物。
但也正因为如此,一旦泰国内阁层面决意清算,必然牵动深层震荡。

眼下,不管过去如何,在国际规则趋严、社会监督加强、泰国加速迈入法治化的今天,这种格局终将被时光冲散,不复存在。
任何想在灰色地带安营扎寨的企业,都将在新的时代洪流中寸步难行。

在泰经营的外国人,合规是唯一出路
从法律层面讲,泰国并不禁止外国人在泰做生意,甚至鼓励真正符合资格的外国投资者进入泰国市场。
但这一前提,是必须合法注册、依法纳税、雇佣合法员工、持有工作许可证、符合行业监管条例。

未来几年,随着泰国加快推进营商透明化与法治化进程,靠“抄捷径”的做法,只会被清理出局。
在新一轮整顿中,许多在泰外国企业将不得不面临“洗牌”的阵痛,特别是那些还停留在“省成本”与“赌概率”模式下的业者。

转型的关键:
主动合规、拥抱规范、赢得信任
对于那些真心希望在泰国扎根的外国商人而言,当下是转型的关键窗口期。
主动接受合法架构、聘请本地专业团队、合理使用外劳配额、向泰国各部门透明申报业务……这些可能让成本略有增加,但换来的,是一条更长远、更稳固的生意之路。
各路泰媒,也应更多去引导“合法做事、合法获利”的观念,而非一味将清查简化为“排外”或“全责埋怨外国投资”的片面叙述。

清迈中餐馆被查只是一个缩影,它折射出的是整个泰国商业生态的“蜕变期”。
未来的泰国,不欢迎灰色空间,但一定欢迎有实力、有诚信、有责任感的外国企业家。
规则变了,游戏方式也该变了。
而无论外界如何变,内核“遵纪守法”的坚持经营,始终能扎根站立,长远稳定。

文:布周十面派、泰国网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