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信心从何而来?

时间:
“我们正处在一个不确定性更强的时代。”这几乎成为近年来最大的共识。
当前,俄乌冲突、哈以冲突仍在继续,选举大年后各国内政外交政策也在调整。特朗普于2025年开启第二任期后,再度频繁挥舞关税大棒,全球贸易格局也会遭受冲击,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可能出现调整。
不确定性对货币政策影响加深。近期,美联储货币政策会议认为,经济面临高度不确定性,需要暂停降息。欧央行认为,贸易战将对经济产生“不可忽视”的直接冲击。日本央行则表示,将采取谨慎观望的态度,等待美国关税政策走向更加明朗。
那么,对中国的影响几何呢?
“中国作为全球贸易大国,不得不直面特朗普关税政策带来的挑战。”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CF40)资深研究员、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所长张斌表示,比较而言,大部分的国内和国际投资者对中国经济和中国资本市场相对乐观。

有效需求持续回暖 信贷增长保持韧性
金融是实体经济的镜像,最新出炉的金融数据也有力显示,我国经济正在回暖。
4月13日,央行公布了3月金融数据:新增信贷3.64万亿元,同比多增5500亿元;信贷余额同比增长7.4%,较上月回升0.1个百分点。社融增量5.89万亿元,同比多增1.06万亿元;社融存量同比增长8.4%,较上月上升0.2个百分点。“信贷扩张显示需求正在加速恢复。”广开首席产业研究院首席金融研究员王运金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与去年同期相比,3月的增量规模仍然较大,企业与居民举债能力与意愿上升,表明国内需求正在加速恢复。
这些亮眼表现颇为难能可贵。在房地产和地方融资平台两大传统领域信贷需求放缓的背景下,其他领域的信贷不断填补这两个大坑并实现较快增长,相当不易。今年以来,一揽子增量政策仍在继续发挥作用,金融机构也加大挖掘支持实体经济的潜力。支持“两重”“两新”系列政策对需求拉动效果持续显现,新动能进一步发展壮大。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有序实施,人工智能等新领域实现突破,发展新优势不断显现。
有效需求持续回暖,是金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的根本动力,也是信贷增长保持韧性的根源,有效推动了近几个月货币信贷数据的回升。社会融资规模、M2、人民币贷款增速持续高于名义GDP增速,信贷结构不断优化,普惠小微、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增速仍保持在10%左右,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增速超过20%,均快于全部贷款增速。
近期信贷需求回升主要与宏观政策靠前发力、预期趋稳有关。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对记者解释,去年一系列宏观政策发力,有效扭转社会预期,行业环境出现改善,企业等经济主体投资意愿也有回升。此外,宏观政策协同效应明显增大。“除了货币政策明确适度宽松外,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也发挥了关键作用。”董希淼表示,尤其是今年以来积极财政政策靠前发力,政府债券发行和财政支出节奏明显加快,多地重大项目也在加速落地,这些最终都体现为实实在在的实体经济需求,带动信贷加快增长。

中国为全球经济提供了宝贵的确定性
当然,从更长期来看,各界对中国经济的信心不仅来自短期的数据,更来自我国经济的基本盘、中长期政策环境的基本盘以及我们仍有充分的政策储备空间等多重因素。
“中国为全球经济提供了宝贵的确定性。”兴业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王涵表示:“这一确定性源自稳定的政策框架、完整的产业体系以及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成为中国经济与金融市场长期稳健发展的根本基石。”
“得益于充分的市场化竞争、规模经济优势和中国劳动者的勤奋努力,中国经济在各行各业都取得日新月异的进步。”张斌列举称,除了大家耳熟能详的新能源汽车、DeepSeek、机器人这些新科技和新产业,传统的农业领域各种新一代农产品层出不穷,服务业领域各种组织管理创新和经营模式创新也在不断提升生活中的服务体验。在全球的大型经济体当中,中国仍然是产业革新最快的国家之一。
此外,与高度不确定的外部环境相比,中国的内部政策环境相对确定。市场化改革和对外开放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进步的根本依托,是中国社会各界的广泛共识,也是中国政府一直坚持的政策取向。
王涵则提到,中国拥有充足的政策储备。财政政策方面,2025年财政赤字率安排4.0%左右,同时通过新增超长期特别国债和扩大地方专项债,形成“基建+消费”双轮驱动的稳增长格局。货币政策定调适度宽松,并通过结构性工具,定向支持科技、绿色和普惠金融,推动融资成本下行。金融市场风险防范方面,通过推进中长期资金入市、并购重组制度改革等稳定资本市场。这些政策储备既涵盖逆周期调节,又注重结构性改革,形成“总量稳增长+结构优动能+底线防风险”的立体框架,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持续动力。
“去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还进一步推动货币政策框架转型,优化货币政策中间目标,进一步健全市场化的利率调控机制,明示政策利率,强化利率政策执行,这些都有助于进一步增强货币政策调控的有效性,适应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调控需要,未来各项货币政策举措还会继续有效落地。”多位市场人士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我国宏观政策还有充足空间,能够有效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变化,保持国内经济合理增长。





图片
来源:金融时报客户端
记者:马梅若
编辑:杨致远
邮箱:fnwe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