漯河市临颍县探索“荒片地”治理新路径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进程中,漯河市临颍县创新实践“荒片地”盘活模式,将闲置土地转化为发展热土,走出一条“生态增值、产业增效、集体增收”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截至目前,全县累计整治荒片地12638亩,带动村集体年增收4100万元,打造出“一村一业、一村一品”的乡村振兴新图景。
荒坑荒片变“活资产”。在杜曲镇大车张村,8000平方米的厂房内,工人们正精心打磨着木制工艺品。通过党支部盘活村内荒片地,村集体经济合作社与浙商企业共建木制品加工厂房,生产博古架、花架和电吉他板等木制产品,不仅为村集体带来50余万元收益,更让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村支部书记张红要感慨:“过去守着荒地发愁,现在资源变资产、村民有岗,党支部服务群众的底气更足了!”近年来,临颍县鼓励各村整治撂荒地,盘活土地资源8000余亩,引导各村因地制宜发展蔬菜大棚、木制品加工等产业,既破解了土地闲置问题,又为村民创造了就业机会,让沉睡资源真正成为强村富民的“活资产”。
房前屋后成“增收园”。走进皇帝庙乡潘牛村,130多亩花卉基地里棒棒糖月季与欧月木香竞相绽放,4座花卉大棚里订单络绎不绝。该村将房前屋后零散土地整合为景观化种植区,推动花卉产销与休闲观光融合发展,带动户均年增收1.2万元,昔日的“空心村”如今蝶变为网红打卡地。临颍县支持镇村发展“庭院经济”,通过挖掘农户房前屋后、背街小巷等土地资源,搭建“小围栏”、种植大棚,引导村民发展花卉、中草药等特色种植业,这种“小庭院”对接“大市场”的模式,进一步激发了村庄发展活力。
特色品牌鼓“钱袋子”。石桥乡三角村以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为引领,打造“颍川白鹅”特色品牌,依托“林下经济”特色优势,引入林牧科技公司套养霍尔多巴吉鹅、泰州鹅等品种3万余只,构建“鹅吃林中草,草肥林下鹅,鹅壮林中树”的绿色循环立体经济模式。如今,这片林地还让村民日均获得80元至100元的务工收入。临颍县通过鼓励各村挖掘资源优势,打造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产业品牌。比如,三角村的“颍川白鹅”、湾宋村的肉兔养殖、大郭村的金银花、岗口赵村的香樟树等,已成为村里具有代表性的产业品牌,这些品牌的打造,提升了村庄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为村集体经济发展开辟了新的市场空间。(张智媛 李明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