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既要守山川,又要发展,98%是山地的边境县如何破局?

时间:

独龙江乡是云南怒江贡山县的一张生态名片,过去也曾面临生态威胁,近年当地通过多项措施实现了“水清鱼归”,图为深秋的独龙江。视觉中国|图

这里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森林覆盖率达64.83%,国土面积约70%属“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地的核心区,55.6%属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这里拥有“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立体气候,分布有种子植物2823种和陆栖脊椎动物640种,分布着国家一级保护植物光叶珙桐、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肖氏乌叶猴、高黎贡羚牛。

这里就是全国唯一的独龙族怒族自治县:云南怒江州贡山县。过去,它曾因地处偏远、生态脆弱而长期与贫困相伴。

2019年,贡山被生态环境部命名为第三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以下称“两山”)实践创新基地,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典范之一。成为“两山”实践创新基地,正是当地自然优势与政策引导、人为努力协同作用的结果。

贡山山地占比近98%,在传统发展模式下,这无疑是巨大阻碍。然而,成为“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六年后,这里的草果、蜂蜜、黑松露等山地特色产业逐渐壮大,独龙江成为广受追捧的生态旅游IP,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实现融合。

接受南方周末记者专访时,贡山县县长李勇认为,贡山通过积极探索,成功将劣势转变为优势,走出了一条“不砍树也能致富”的绿色发展道路,主要还是凭借丰富的林下资源,大力发展特色生态产业。

最穷的村变身为最富的村

南方周末:在成为“两山”实践创新基地之前,贡山做了哪些准备工作?

李勇:主要是在三方面做了一系列准备工作与极具示范性的项目。一是强化生态保护举措。我们建立了严格的生态保护制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对自然保护区实施严格管控。

二是打造绿色产业发展示范典型。例如其达村,这个贡山县普拉底乡最穷的村,充分利用丰富的林下资源,通过“以林兴村、以林养农、以林富农”,全村227户家家种植草果,2023年全村完成经济总收入1342.1万元,由全乡最穷的村变身为全乡最富的村。

三是丰富生态文明内涵。贡山是多民族聚居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丰富多彩。我们十分注重传统文化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有机融合,积极开展传统民族文化和“两山”文化的研究,创新丰富独龙族“卡雀哇”、怒族“仙女节”等民族文化活动内容。

南方周末:成为实践创新基地后,有无获得更多的政策、资金支持?

李勇:一是政策支持。云南省、怒江州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为贡山生态产业发展明确了方向,在生态保护、产业布局、资源利用等方面提供制度性保障,推动着贡山生态产业朝着规范化、可持续化方向前行。二是资金支持。自命名成功以来,贡山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方面获得了生态环境部的大力支持,共下达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中央资金4596万元,在中央资金的支持下,农村生活污水行政村治理率为76.92%,自然村治理率为74.13%。

让好产品、好风景有大“钱”景

南方周末:贡山将近98%是山地,除了草果产业,还可以发展什么产业,用“不砍树也能致富”的模式带动增收就业?

李勇:贡山山地占比近98%,在传统发展模式下,这无疑是巨大阻碍,“不砍树也能致富”的绿色发展道路主要还是凭借丰富的林下资源,大力发展特色生态产业。

除了大力推广草果种植以外,我们还聚力发展“小、特、精”优势产业。先后建成153个中华蜜蜂养殖点,培养养蜂能人160余人,中华蜜蜂养殖达3.01万(箱)群,受益农户1600余户,户均增收2000元以上。成功申报峡谷优果为省级龙头企业,“贡山黑松露”获得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贡山蜂蜜”入选2023年第二批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贡山茶、贡山白山药、贡山草莓、贡山独龙牛和贡山草果入选2024年第二批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不断推动山药、草莓、中药材等特色产业提质增效和发展,让贡山生态农业纯天然、纯绿色、高品质的内涵转变为“品牌”优势。

再就是大力发展生态旅游。贡山抓住怒江州建设“世界级高山峡谷旅游胜地”的机遇,结合自身资源、产品优势,积极与知名企业对接,以市场化运营推进A级景区产品业态升级、服务升级、管理升级、品牌升级,打造出独龙江景区、雾里怒族原生态聚落景区2个4A级旅游景区,创建完成茶腊、贡当神山2个3A级旅游景区,生态旅游业得到强势发展,好风景成为大“钱”景。全县2024年游客接待人数达到196.62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7.33亿元。

独龙江已经成为旅游IP

南方周末:独龙江乡是贡山县的一张生态名片。过去也曾面临生态威胁,近些年通过哪些具体措施实现“水清鱼归”?

李勇:“刀耕火种”是独龙族曾经的代名词,“一座山、一把火、一片地”,这样的生产生活方式对自然生态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要实现“水清鱼归”,首先是深化“河长制”“林长制”,其次是深入开展“两污”治理。常态化实施“两污”防污治污行动,逐步引导施行垃圾分类,实施独龙江乡污水处理厂改建及管网扩建项目,建设配套污水管网、垃圾处理厂改扩建及垃圾处置项目,及6个村委会垃圾处理收集设施项目,已杜绝生活污水直排现象发生,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已实现全覆盖。

南方周末:在保护独龙江流域生态的同时,怎么保障当地居民的生活不受到影响?

李勇:破解独龙江乡生态保护与群众脱贫致富矛盾的基本思路,是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脱贫。就是在保护优先的前提下发展林下特色产业和实施生态补偿政策,并通过外部力量的帮助,激发当地群众的内生动力,实现就地脱贫。

一是保护优先,在认真贯彻落实好国家层面上实施的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政策基础上,制定符合当地实际的法规和对策措施,确保把“保护”落到实处。二是发展特色产业,立足独龙江乡自然气候和地理条件,通过科学论证,因地制宜选择草果、重楼、黄精、白芨、灵芝、中蜂、独龙牛等名特优产业,在保护中发展成为独龙江的常态。三是招聘生态护林员、成立生态合作社等,让群众通过参与生态保护、生态修复工程建设和发展生态产业,实现工资性和劳务性的稳定收入,从而实现独龙族群众“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脱贫”的目标。

南方周末:你提到招聘生态护林员,他们收入怎么样?

李勇:生态保护振兴方面,我们延续了脱贫攻坚期间的建档立卡户每户有1人聘为生态护林员的制度,年均发放补助性收入近1万元,让群众享受保护生态环境带来的福利,既增加群众收入又达到保护环境的“双赢”效果。

南方周末:独龙江保留着完好的原始生态环境,修复后的独龙江如何成为旅游IP?

李勇:我们立足于以“特色、精品、小众”为目标打造“独龙江景区”。一方面,严控建筑审批,最大程度保留原始风貌,积极开展特色旅游村项目,打造生态农业旅游、独龙美食文化体验、原生态民俗体验等特色村,如普卡旺、迪政当等村落;另一方面,充分发挥自然资源、文化资源优势,谋划科考探险、人马驿道、戴帽叶猴观测、哈滂瀑布等生态旅游项目。将民族文化传承保护与乡村旅游发展有机结合起来,独龙江乡旅游发展成效初显,仅2024年旅游景区累计接待游客37.71万人次。

将民族文化传承保护与乡村旅游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云南怒江贡山独龙江乡旅游发展成效初显。视觉中国|图

平衡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

南方周末:实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过程中,贡山县遇到了哪些挑战和困难?

李勇:挑战和困难主要体现在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平衡难题。我们感到生态环境监管压力大了,尽管贡山县致力于生态产业发展,但是在生态旅游开发中,游客数量的增长可能超出环境承载能力,例如热门景区丙中洛、独龙江,旅游旺季时游客大量涌入,对当地的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带来巨大压力,尽管设立了多个管护站,配备了护林员,但在广袤的山区,仍存在偷猎、盗伐等破坏生态的行为难以被及时发现与制止的情况。

农文旅深度融合也有差距,全县农文旅融合整体规划与特色产业、绿色生态、农耕文明、乡风文化等方面联系不够紧密,交通道路通达能力还不足,也限制了生态农产品的运输与销售,增加了物流成本,阻碍了生态产业规模化发展,景区内住宿、餐饮设施、停车场等公共设施不能满足需求,农文旅融合发展的亮点和品牌不多。以独龙江乡为例:一是道路等级较低,通达时间较长;二是没有形成旅游换线,游客需要走回头路。

而且,一些产业虽然建立了,但是生态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不高。全县草果、草莓、山药、中蜂等特色生态产业普遍存在产业链条不长不强、精深加工水平低、附加值不高、市场认知度低以及高端品牌市场竞争力弱等问题,特别是主导产业草果受市场价格波动、异常气候等影响较大,直接影响群众持续增收,蜂蜜滞销,草莓、山药供需不平衡。

南方周末:旅游发展与生态监管压力总是难以调和,你们做了什么工作?

李勇:加大生态环境监管投入,科学赋能。购置先进的监测设备,如无人机、远程监控摄像头等,实现对重点生态区域的实时监测。加强监管队伍建设,建立健全生态环境监管长效机制,加强部门间协作,形成联合执法合力。鼓励公众参与生态环境监督,设立举报奖励制度,对举报破坏生态环境行为的群众给予奖励,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生态保护的良好氛围。

南方周末:你们认为贡山的哪些经验可以复制推广?哪些是难以复制的?

李勇:我们认为生态保护机制、生态补偿模式和发展林下经济,其他地方是可以复制的,难以复制的地方主要是独特的地理环境优势和特殊的民族文化。比如,贡山地处“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核心区和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拥有“三山夹两江”的独特地貌,是三大全球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的交会处;贡山也是全国唯一的独龙族怒族自治县,是全国原生态文化保存最完好的地区之一,境内居住着独龙族、怒族、傈僳族、藏族等22个民族,其中独龙族是贡山独有民族,为“直过民族”,拥有神秘的独龙族纹面,多民族和谐共处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形成了独特的历史文化和独有的民风民俗。贡山特色生态旅游融合发展,就是充分结合了独特的传统民族文化元素,民族文化资源难以被其他地区照搬。

南方周末记者 宋炳晨

责编 曹海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