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

时间: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思政课建设,指出新时代新征程上,思政课建设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必须有新气象新作为,强调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

近日,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马克思主义学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编辑部主办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研讨会现场,与会专家就相关重要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担负起新时代育人使命

在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推动《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落地实施的背景下,探讨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党委书记雷涯邻提出,要把思政课建设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不断提高思政课针对性和吸引力。“必须强化高校思政课在固本铸魂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的重中之重地位”,北京化工大学党委书记刘贵芹认为,高校思政课建设是全面构建自强卓越的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发挥强大思政引领力的重要阵地。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宣教处处长于海表示,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关乎高等教育强国建设,关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如何实现思政课育人使命?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原副校(院)长、教授周文彰提出,只有“讲深”、“讲透”思政课,才能让道理的内涵和价值得到充分释放;只有“讲活”思政课,才能更吸引人、感染人、教育人。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徐艳国表示,要跳出教学本身,从更高层面、更大维度考量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统筹推进课程思政、思政课程和“大思政课”,不断拓展思政课建设格局。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宇文利认为,从知识传授升华为价值育人,是思政课内涵式发展和高质量建设的重点。要坚持价值主体原则,尊重主体内在价值秩序生成演进的逻辑和知识向价值转化的逻辑,建构起知识价值化与价值知识化的平衡关系和互动逻辑。

推进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

新时代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要通过技术赋能拓展育人场域、练好“内功”夯实育人根基、话语创新提升育人效能。

技术赋能,实现技术与教师育人智慧相结合。西南石油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张小飞呼吁,要构建思政教学新样态应对人工智能等挑战,打造物理空间与虚拟空间联动的教学空间,将普遍性要求与个性化供给结合起来,提升思政课教学实效性和针对性。“技术是工具,育人才是本质。”北京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李林英认为,思政课既要拥抱新技术,更要坚守政治属性和价值底色,在技术赋能与价值引领的平衡中,培养具有家国情怀、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时代新人。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杨峻岭提出,要依据教育部《教师数字素养》标准,建构教师教学数字化转型的模型、框架,树立与教育数字化相适应的教学思维观念。河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王海提议,要通过“改进算法,训练思政课大模型,筛选出高质量思政课的应有内容”,以解决新技术伴生的信息茧房等问题。

练好“内功”,以思想力量、真理魅力引领学生。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原副教育长、教授王怀超认为,思政课教师只有练好“内功”,才能以思想的力量、真理的魅力引领学生。思政课教师要学习哲学,提高理论思维能力;要打好专业基础,把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读熟、读透;要读点历史,清醒认识过去、正确认识现在、准确预判未来。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秦宣提出,要从政治信仰、育人情怀、理论功底、国际视野、文献储备、科研能力、自我学习和教学技巧方面,推动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内涵式发展。“从政治方向坚守到教学艺术打磨,从理论深度挖掘到教育规律把握、道德标杆树立,教师需在多维能力提升中实现自我超越。”河北经贸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柴艳萍说。

话语创新,叩开学生心灵之门。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燕连福认为,要善用社会“大课堂”的大实践、大资源、大场域和大师资等独特优势,不断赋能思政课话语内容、表达、语境和主体,提升育人效果。“了解学生的兴趣点和话语特征是提升教学效果的关键。”中国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张晖提出,教师要在了解和参与学生的社交场景中寻找链接点,让学生更愿意听、更听得进思政课,从而更有获得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副主编赵英臣表示,思政课要从抽象理论进一步转向微观生活,融入学生日常,逐渐成为他们的生活和思维方式。

为思政课教学注入源头活水

案例教学是讲好思政课的重要方式,其价值不仅在于方法革新,更在于对思政课育人规律的深刻把握。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徐蓉表示,案例教学将抽象理论、单向灌输转化为具象实践、双向互动,促进学生认知深化和理论思维培育。

结合学校优势打造教学案例库,是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的重要思路。“将思政课与学校优势学科、行业特色深度融合,推动思政教育创新发展。”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赵义良说。《地质思政案例选编》等是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挖掘校本资源打造思政案例库的代表作。该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彭文峰表示,要形成兼具历史感与时代感的校本特色教学案例库,激励学生从中汲取精神力量。

思政案例既要从鲜活实践中取材,又要在文化底蕴中提炼。要善用新时代伟大变革成功案例讲好思政课。北京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刘广超倡议,收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实践成果,编制教学案例集。活化利用文化资源是充实思政案例的重要途径。北京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丁云表示,要充分利用地域文化特色,挖掘思政案例,满足学生多样化成长需要。

《中国教育报》2025年07月17日 第03版

作者:本报记者 李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