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共同关注|“五一”假期将至,旅游、购物、聚餐、装修等成热点——这些消费提醒要牢记

时间:

随着“五一”假期来临,旅游、购物、聚餐、装修等成为消费热点。4月29日,记者联系市场监管部门相关人士,为您带来“五一”消费提醒。

参团旅游 警惕“低价游”陷阱

“五一”假期,外出旅游是很多市民的选择,而一些参团旅游常出现旅游时间被压缩、增加购物点并被强制购物、导游变“导购”推销商品、住宿餐饮减标减配等现象。

要警惕“低价游”,“低价”的背后往往是强制购物、自费景点增加及食宿标准“缩水”陷阱,游客往往会因合同上未详细注明而有苦难言。选择旅行社或线上平台时,务必查看其资质,对比市场价格,拒绝明显低于成本的不合理“低价团”。

要签订正规、详细的旅游合同,注明每天乘车、景点游玩、进购物点时长、有无自费项目等,并就住宿星级标准、餐饮标准等事前约定好,一旦出现“减标降档”现象及时留存证据;尽量不要在景点或导游推荐的非正规购物点购物,以免陷入“质次价高”“退换无门”的境地。

如果是自驾游,预订民宿、景区门票前可通过平台查看真实评价,致电确认设施条件。机票、酒店预订时仔细阅读退改规则,优先选择可免费取消的选项。对“网红打卡地”保持理性,避免盲目跟风。

购物餐饮 理性消费谨记安全

假期期间,商家促销手段繁多,面对形式多样的打折、返券、有奖销售等促销活动,消费者要看清商家打折、买赠等促销活动的规则,提防低价促销陷阱,避免遭遇价格欺诈。对于预付定金(订金)的商品,分清“定金”与“订金”的区别。一般情况下,订金可按合同或者协调处理进行退还,而定金如果是消费者违约则不予退还,商家违约则可双倍返还。

购物时,冷静判断物品是否是自己真正需要,避免跟风贪便宜。同时,还应自觉抵制购买过度包装商品,谨慎购买定价较高的贵重物品,理性购买景区周边商品。对于“免费试吃”“老乡价”等话术诱导,应保持警惕,避免冲动消费。

谨慎下单,避免事后因不了解促销规则而发生消费纠纷。网上团购优惠券仔细阅读商家促销活动规则,警惕“非工作日不能使用”、优惠券限制使用条件等条款。

在外出就餐时,注意食品安全和饮食卫生。要选择卫生条件好,食品经营许可证和健康证件齐全的餐馆就餐;留意收费标准、是否明码标价,结账时仔细核对账单明细并索要正规发票或收据,留心“低价高收”的情况;不要食用新奇或高风险食物。

家庭装修 预付条款选择需慎重

随着气温升高、温度适宜,有的家庭会选择进行装修。家庭装修涉及面广,是一项较大的开支,不少业主装修时与装修公司发生纠纷。

要慎重选择装修公司,建议选择信誉好、广大消费者认可的装修公司,不能只比较装修总价,应在明确装修建材、施工工艺、售后期限等标准的前提下询价比价,避免落入“质、价同降”的陷阱;签订装修合同时,应把施工时间、费用明细、违约责任等条款细化,特别是商家的口头承诺一定要以书面形式体现,避免后期无据可依;慎交订金或定金,不要因为促销活动,在未考虑成熟的情况下盲目交付。

同时,专业人士提醒,由于一些商家推出的预付式消费卡优惠大,会吸引部分人办理,消费者在办理时要与商家签订书面合同,在合同中应明确预付式消费卡的使用范围、有效期限、服务项目、退款条件、违约责任等相关条款,要特别注意终止服务、转让等限制性条款,不要轻信商家的口头承诺和促销诱惑,避免发生消费纠纷时无据可依。

“五一”小长假里,市民朋友在购买商品或服务时,应注意保留票据、交易记录等消费凭证,如遇消费纠纷,要依法理性维权,及时与商家或交易平台协商解决,协商不成可拨打12315、12345进行投诉举报,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全媒体记者 李辉

编辑:辛灵飒 初审:杨东梅 终审:王笑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