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美术学院乐为实践团赴株洲实践:探寻轨道交通产业转型升级新路径
近日,中央美术学院乐为实践团走进株洲,探秘其轨道交通产业从规模扩张到价值创造的转型逻辑,解码传统工业基地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实践。
历史基因:八十年铸就产业根基
在株洲市博物馆的机车模型陈列中,蒸汽机车到高速动车的迭代轨迹清晰可见。我们看到,这座“火车拖来的城市”,自1936年建立蒸汽机车修配厂起,便与轨道交通结下不解之缘,这座因粤汉铁路总机厂而兴的工业重镇,历经“电力机车摇篮”到“轨交装备研制基地”的蝶变。

图为乐为实践团在株洲博物馆调研
“产业升级不仅是技术革新,更是思维革命。”中车株洲所前党委宣传部部长梁水根在访谈中强调,当前竞争焦点已从规模制造转向智能化、绿色化与全球化。党龄超过70年的老党员黄润柏则用车间往事印证:从苏联专家援建到自主创新体系建立,株洲持续突破,其成果已应用到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图为乐为实践团访谈老党员黄润柏先生与中车前党委宣传部部长梁水根先生
创新引擎:千亿集群的协同密码

图为乐为实践团在株洲·中国动力谷调研
走进株洲·中国动力谷,这里展现了轨道交通方面相关的智能列车、氢能源装备等前沿技术,印证着产业集群的协同效应。这里集聚了80多家上下游企业,形成从器件研发到整机制造的完整产业链,本地配套率超80%。此外,还是政府通过设立产业发展引导基金、出台相关支持政策,助力企业攻克20余项“卡脖子”技术,推动产业向高附加值方向发展的有力证明。
企业典范:中小企业的探索升级
在轨道交通产业集群中,中小企业的创新突围尤为关键。调研团队深入调研了飞鹿高新材料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飞鹿公司”),这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以轨道交通涂装材料研发为突破口,成为国内轨道交通防腐防水材料的重要供应商。

图为乐为实践团在飞鹿高新材料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调研
在研发工程师刘佳娜的带领下,调研团队深入技术部门,了解到了最新的涂料技术相关的研究;公司经理唐建明带领调研团队深入一线生产车间,了解生产线的智能化工艺,智能化改造的成效触手可及。


图为乐为实践团在工程师刘佳娜、经理唐建明的带领下深入一线调研
未来挑战:跨界融合的突围路径
“从制造到智造的跨越,需要突破生产性服务业短板,构建覆盖全产业链的创新生态。”面对全球市场变革,株洲正推动“轨外”创新: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将轨道交通技术平移到公路运输,建成国内首条复杂工况电气化公路试验线;2024年12月,建成50亿元规模的中车双碳产业园,布局储能、新能源电驱系统、新型工业变流器、电磁和机电制造等产业。

图为中车双碳园
从历史积淀到技术革新,株洲轨道交通产业正以集群化发展模式重塑竞争格局。在“三高四新”战略引领下,这座工业重镇通过大中小企业协同创新,为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了鲜活样本。株洲经验表明,当80多年工业积淀遇见国家先进制造业创新中心,当“火车头精神”碰撞数字技术,便能催生产业跃迁的化学反应,为新型工业化提供“硬核支撑”。(供稿人:中央美术学院 王子玥 张钰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