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拿出国资国企改革的“上海解法”

时间:

解放日报记者 俱鹤飞 张杨

提升核心竞争力

培育发展新动能

2024年,上海地方国有企业实现营收3.5万亿元、逐季回稳向好,归母净利润1866.2亿元、同比增长10.2%,资产总额首次突破30万亿元

2024年底,上海94家国有控股上市公司总市值2.78万亿元、同比增长28.5%

191天——国泰君安、海通证券完成合并重组,以“上海速度”为资本市场创新发展注入强劲动力;5000万标准箱——上海港年集装箱吞吐量创世界纪录,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跃上新台阶;1000亿元——上海国资组建千亿元三大先导产业母基金和未来产业基金,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一个个数字背后,是上海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提升核心竞争力的缩影。

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上海时强调,上海要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深化国资国企改革。近年来,上海国资国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全面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在实践中破题,在探索中求解,形成了一套深化国资国企改革的“上海解法”。

“盘活存量”与“做优增量”

2024年,上海地方国有企业实现营收3.5万亿元、逐季回稳向好,归母净利润1866.2亿元、同比增长10.2%,资产总额首次突破30万亿元。2024年底,上海94家国有控股上市公司总市值2.78万亿元、同比增长28.5%。近三年完成战新产业投资超过1800亿元,营收占比达26.4%。

今年上海车展,上汽集团以“懂车更懂你”为主题,集中展示十个品牌的上百辆新车,总展示面积近2万平方米。 解放日报记者 海沙尔 摄

成绩单背后,“存量”与“增量”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一个代表着对现有资源的优化升级,一个代表着对新动能的培育。

正如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统筹好做优增量和盘活存量的关系,全面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这也是上海深化国资国企改革破题之道。

近年来,市国资委持续加强上海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市值管理工作,通过强化政策引领、实施重点领域资本运作项目、加速国资基金设立及运作、稳妥开展风险防范和处置等举措,助推上市公司提质增效,稳步提升经营效率和盈利能力。

如上海电气,聚焦高端装备制造核心竞争力,通过完成整体上市、入主赢合科技、分拆电气风电上市、收购上海发那科机器人等行动,不仅盘活存量资产,也为企业发展带来新的增长极,强化自动化装备产业布局,形成工业机器人、特种机器人、智能机器人“三驾马车”

协同并进的业务版图。又如上汽集团,面对智能化与电动化的行业变局,“大象转身”绝非易事,但凭借多年积淀的产业底蕴,外部挑战从某种意义上也是转型契机。

经过多年发展,上汽集团在整体产业链、市场体系方面都已经相当成熟,需要调整的是打法。上汽集团明确,以“三拳”重夺市场——第一“拳”调整内部结构,成立“大乘用车板块”,未来将对自主板块的重大事项进行集体决策;第二“拳”协同外部盟友,加深与合资伙伴合作的同时,拓展与行业头部企业的合作,借助各自领域的优势资源互补,打造全新用车体验;第三“拳”聚焦全球化,利用先发优势,扩大海外版图,持续输出“中国智造”。

“物理重组”与“化学反应”

并购重组,是近年来上海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的高频词。

传统企业合并重组,往往停留在资产合并、报表整合的物理层面,而近年上海国资国企的实践,正推动企业重组向“化学反应”跃迁——通过要素重构、生态协同、制度创新,实现“1+1>2”的质变。

2025年4月11日,伴随一记锣声在上交所敲响,资本市场迎来国泰海通。在创建一流投资银行的征途上,上海国有企业迈出跨越性一步。国泰君安、海通证券并购重组背后,不仅是一次物理意义上的券商合并,“上海速度+国企改革”的组合出击,让中国金融在全球牌桌上更具话语权。

形成化学反应的,不仅仅是国泰海通。2024年4月,上海国投公司与上海科创集团联合重组正式落地。上海国投公司与上海科创集团实施联合重组,是推进国资平台和国资基金联动改革的一项战略性、基础性、牵引性工作。两大国资巨头拧成一股绳,重组后的上海国投公司,资产总额超1400亿元、在管基金规模约1700亿元,整体实力在全国国资创投平台中位居前列。

重组之后,上海国投公司将专注对前沿性、颠覆性科研成果的发掘、对接和转化,着力投早、投小、投长期和投硬科技。上海国际集团、上海国盛集团、上海国投公司三大国资平台功能差异化定位进一步清晰,形成了“金融控股+市值管理”“存量运营+产业直投”“基金管理+创新孵化”的平台公司功能体系。

同年11月,上海建科宣布收购上咨集团。当前,国内工程咨询行业竞争激烈且高度分散,行业呈现出“大行业、小企业”的特点,此次重组,是上海国资推动传统工程咨询向高端智库服务升级的关键一步,将整合双方在工程咨询与智库研究、战略咨询的互补优势,形成“延链补链强链”协同效应,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一流工程咨询服务企业,有望重塑行业竞争格局。

以实施重组整合提升企业能级,上海明确了“线路图”:接下来,要进一步把推动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手段,全力打造具有行业影响力的一流企业,努力推动上海市国有经济布局更加优化、重点产业能级显著提升、产业创新持续增强,更好服务上海经济高质量发展。

“刀刃向内”与“发展向外”

国企改革就像练武功,“刀刃向内”是苦练内功,“发展向外”是闯荡江湖。上海敢于“刀刃向内”,又能敞开胸怀拥抱世界。

刀刃向内,重在防范化解各类风险,不发生系统性风险是必须守住的底线。

当前,市国资委着力打造专责专业的国资监管架构,构建“四类一层”分类监管体系,集团层面调整为资本运营类、产业发展类、金融服务类、城市保障类,重点子企业设立科创层,加强穿透监管和政策精准“滴灌”。出台监管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引,更好完善监管企业画像,提高国资监管精准化、科学化水平,引导企业把资源要素向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方向聚集。

此外,进一步推进国企内审体制改革,全面实行总审计师制度和内审集中统一管理。出台国资基金考核评价和尽职免责制度,建立分层分类长周期考核评价体系、明确尽职免责具体适用情形,解决国资基金“不敢投”“不愿投”问题。

发展向外,上海国资国企跳出“一亩三分地”,立足上海、辐射全国、链接全球,实现更大发展。

上海市国资委统计,2018—2023年,上海市属国企在境外投资总金额超过1000亿元,投资主要分布在欧洲、亚太、非洲等区域,涵盖基础设施建设、金融服务、汽车制造、电力生产、零售商贸、生物医药等多个领域。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和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的“双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谋篇布局之年。当前,上海国资国企按照“三个集中”总体要求,加快推动国有资本向关系国家重大战略、“五个中心”建设的重点领域集聚,向关系超大城市基本运行和基础保障的重点领域集聚,向三大先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

下一步,上海国资国企将根据市委、市政府部署,高质量完成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高起点谋划新一轮国资国企改革,为上海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充分发挥龙头带动和示范引领作用作出国资国企新的更大贡献。

来源: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