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常识 >

白龙为何叫千寻别回头

时间:

我不知道离别的滋味是这样凄凉,我不知道说声再见要这么坚强。——宫崎骏

在宫崎骏的所有作品中《千与千寻》应该是最耐人寻味的一部了,影片离奇的情节、奇幻的角色和隐藏的深意,无一不让人们为之着迷。从2001年创作至今19年后,《千与千寻》仍是全球评分最高的动画电影之一,也是唯一获得过奥斯卡最佳动画长片奖的非英语动画片。

影片讲述了小女孩荻野千寻的奇幻经历:千寻和父母在搬家的途中,无意中闯入了一个无人的小镇。千寻的父母发现一间无人看管的小店,柜台上摆放着许多美味的食物,他们不顾千寻的劝阻贪婪的大吃起来。千寻隐约感觉到好像哪里不对劲,警惕地四处张望着。当她来到一间奇特的建筑面前时,一位白衣少年突然出现,紧张地叮嘱千寻赶快离开这里。千寻急忙跑去寻找父母,却发现他们已经因为吃掉了供奉给神灵的食物,变成了猪。

黄昏降临时,原本空荡荡的小镇突然变得灯火通明,街上游荡着幽灵般的黑影。千寻吓坏了,她感到非常无助,她想要顺着来时的路回去,却发现原来的石路已经被水淹没,她只好被迫留在了这个诡异的魔法世界。

整个故事以汤婆婆的“汤屋”为主要背景,在去除掉错综复杂的政治、经济背景后,影片中最耐人寻味的就是白龙和千寻之间的关系,以及白龙对千寻说的那句:“不要回头,一直向前走。”

看过影片的很多观众都为此感到遗憾,为何白龙不和千寻一起走?

10年后,重温《千与千寻》时,我已不再是当初那个懵懵懂懂的女孩,在经历过人生的种种爱与痛、分与合,这时的我才明白,为何白龙说:“不要回头。”原来,学会告别是我们所有人人生中必须要经历的,也是最重要的事情之一。就像宫崎骏在影片中写到的:

人生就是一列开往坟墓的列车,路途上会有很多站,很难有人可以自始至终陪着走完。当陪你的人要下车时,即使不舍也该心存感激,然后挥手道别。

贯穿整个影片的,一共有三种离别:亲人之间的离别,爱人之间的离别,本我与欲望之间的离别。这三种离别,也是现实生活中我们必须要面对。

一、父母与子女之间,其实就是一场漫长的告别

在《千与千寻》中,汤婆婆是掌管“汤屋”的主人,她冷酷无情、唯利是图,但却对自己的孩子(大宝宝)极其疼爱。宫崎骏把大宝宝描绘成一个巨大的婴儿,他不会走路,从没出过门,因为汤婆婆告诉他外面全是坏人和可怕的细菌。

表面上看来,汤婆婆对大宝宝唯命是从,但从大宝宝和千寻说的话里却能看出,这种宠爱的背后隐藏着极端的焦虑和控制。当钱婆婆把大宝宝用魔法变成小老鼠后,他跟着千寻出门探险,这时的大宝宝才真正体会到了活着的快乐。宫崎骏用大宝宝的故事告诉父母们,对待孩子应该在适当的时候放手“告别”。

①不懂得与孩子“告别”,对孩子是一种“宠溺”式伤害


汤婆婆对待孩子的方式,放到在现实中就叫做溺爱。武志红老师曾指出:“过度溺爱,会令孩子既依赖父母又恨父母。在严重溺爱中长大的孩子,一离开家势必会遇到大问题。”

在溺爱中长大的孩子,习惯了所有的事情都有人替自己完成,他们虽然表面上看来趾高气昂,但内心通常认为自己是懦弱的。无法独自完成任何事情,也害怕担责任。一旦遇到困难,他们就想躲回父母身边。

有人说,父母与子女之间,其实就是一场漫长的告别,即使万般不舍,我们终将挥手“告别”。走向独立是每个人都必须要经历的旅程。父母们如果因为焦虑,把孩子拽在身边不放手,这样的“好”,其实却是害了孩子。

现实中也有汤婆婆这样的父母,他们对子女的事一手包办,生怕孩子遇到一点点危险或挫折。在湖南卫视的一档记录片《变形记》中,记录了一名叫刘思琪的少女的故事。16岁的她,却过着婴儿般的生活,手指甲长长了是姑姑帮她剪的,衣服、袜子由妈妈帮她穿的,就连吃饭也需要二姨姥喂她。当思琪要去参加节目录制,刘妈妈非常焦虑,担心她到了节目组那边就没人喂她吃饭,会挨饿。一个好端端的孩子,却被焦虑的父母活生生的养成了“巨婴”。

当刘思琪被照顾得无微不至的时候,她的父母就真的安心了吗?并没有,他们依然为刘思琪的未来焦虑着,因为他们明白:总有一天,孩子要离开父母独立生活的。


②放下焦虑,勇敢“告别”

现实中焦虑的父母,就像影片中的汤婆婆那样,因为害怕大宝宝生病而不让他出门。在汤婆婆无微不至地照料下,大宝宝其实生活得并不开心。虽然每天有吃不完的美食,享不尽的荣华,他却宁愿做一只自由自在的小老鼠。

什么是焦虑?

焦虑是对未来情境的恐惧,这种恐惧并没有真实的危险依据。你可能感觉某些事会出差错,有一种担心、害怕、逃避和瘫痪感。


也就是说,焦虑是一种对未来的恐惧,是内心缺乏安全感的表现。只要未来不可预测,焦虑就会出现。陷入焦虑中的人常常会把事情往最坏的方面想象,而无视积极的因素。

如何才能不做焦虑的父母?心理学家理查德·泰普勒在作品《极简生活法则》中给出了这样的建议:

  • 相信孩子,让孩子自己解决问题:很多时候不是孩子不能解决问题,而是父母不相信孩子有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要害怕孩子犯错、吃亏,让他们自己去探索这个美丽的世界。
  • 支持孩子,试着把尝试看得比成功更重要:父母们可以引导孩子,却永远也不能代替孩子去实现梦想。鼓励孩子去尝试,去寻找属于自己的梦想。
  • 保持沉默:成熟的人都懂得建立边界感,即使是父母和孩子之间也应该亲密有“间”,没人喜欢别人把价值观强加于自己身上。在子女面前试着保持沉默,让孩子自己去寻找答案。

就像著名诗人纪伯伦在诗里写道的:

《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

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儿女。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他们借助你来到这个世界,却非因你而来,他们在你身旁,却并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却不是他们的灵魂,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属于你做梦也无法达到的明天。

你可以拼尽全力,变得像他们一样,却不要让他们变得和你一样,因为生命不会后退,也不在过去停留。

你是弓,儿女是从你那里射出的箭。弓箭手望着未来之路上的箭靶,他用尽力气将你拉开,使他的箭射得又快又远。

怀着快乐的心情,在弓箭手的手中弯曲吧,因为他爱一路飞翔的箭,也爱无比稳定的弓。


当孩子长大后,做父母是选择继续把孩子留着身边看管、照顾,还是学会“放手”,让孩子去独自探寻他的人生路?这样的选择将影响孩子的一生。就像影片中的大宝宝,如果千寻不带他出门,或许他永远也学不会自己走路;而千寻如果不离开父母,也会一直是那个胆小、懦弱,甚至还有点不懂礼貌的小女孩,她永远也体会不到独立的成就感。

宫崎骏用千寻的故事告诉我们,当父母学会“告别”,孩子的人生才会越过越精彩。

二、斩“断”物欲,和过度的欲望告别

《千与千寻》中除了精美的画面和深刻的寓意,最值得称颂的还有动漫大师宫崎骏传递出来的价值观。剧中每一句不起眼的台词,只要你用心体会,就能感受到宫崎骏的用心良苦。

就像剧中千寻对变成猪的父母说的那句“别吃太多,会被杀掉的”;还有大宝宝被钱婆婆用魔法掉包时,白龙对汤婆婆说的“你最珍贵的东西被掉包了,还没发现”;而白龙为了向汤婆婆学习魔法,出卖了自己的名字,以至于忘了自己是谁。

宫崎骏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巧妙地运用各种隐喻,把所有人物都刻画得生动形象。影片中的主角千寻在追寻自我价值的时候,也激励着观影的人。引发大家的思考:我在追求什么?什么对我是最重要的?

①在欲望中迷失,会忽视最重要的东西

影片中,当千寻的父母被魔法变成猪后,千寻不得不独自面对一切。白龙告诉千寻,不论如何也要让汤婆婆给她一份工作,这样才不会被变成猪。千寻鼓起勇气找到汤婆婆,签下契约留在了“汤屋”工作。故事中的千寻,像极了刚刚进入社会的我们,笨手笨脚、跌跌撞撞地适应着离开父母后的新生活。

当我们告别了父母,首先要面对的就是生存的难题。我们生活在一个物质世界,所有的人都不可避免的需要满足自己和身边的人的物质需求。只是,在这个物欲横流的年代,稍不留神就会在欲望中迷失。

我身边就有一位朋友,因为迷上了直播秀,总是会在直播时购买各种各样的物品。买的时候很开心,可当她冷静下来,面对一大堆自己并不需要或根本不喜欢的物品时,却并没有感到快乐,反而悔恨交加,感叹冲动是魔鬼。可当她下次面对主播的推荐时,又忍不住想要“买、买、买”。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曾在《中国经济生活大调查(2019—2020)》节目中,通过统计发现:当收入能够满足人们的基本需求后,收入的增加并不会给人们带来很大的幸福感。也就是说,当我们基本的物质生活得到满足后,过多的物质并不会让我们更加幸福。而毫无节制的追求物质生活,反而会让人们感到迷茫。

如何在物欲横流的社会里认清自己的真实需求呢?我们需要用“俯瞰力”来斩断物欲,和过度的欲望“告别”。


②提升“俯瞰力”,学会做减法,做到“断舍离”

在《千与千寻》中,有一个不起眼的细节,当千寻和无面男来到钱婆婆家时,细心的观众会发现钱婆婆的家朴实无华,钱婆婆过着朴素安宁的生活。其实,宫崎骏想通过这一幕来表达:学会“断舍离”才能返璞归真,获得真正的幸福与平静。

现代社会给人们带来了诸多便利,也提供了更多的物品供人们选择,可这也让人们越来越焦虑。心理学家巴里·施瓦茨把这种现象称为“选择的悖论”(paradox of choice):

有了选择,反而让我们更不快乐,但是我们却很重视选择,而且处心积虑地要让自己有所选择。


想要放下对物欲的执念并不容易,作家山下英子在《断舍离》中提到,要想做到“断舍离”就得提升我们的“俯瞰力”。

所谓“俯瞰力”,就是跳出主观的思维,想象自己站在更高的维度,客观地审视自己的生活。山下英子建议:在思考“物欲”是否合理时,增加一个时间维度和“人轴”维度,从多维度来衡量物品的必要性。这样更有利于我们准确的判断我们为什么需要这个物品,和我们是否真的需要这个物品。

在纷繁复杂的生活中,我们要学会做减法:因为我们的时间、精力都是有限的,所以才要把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放在重要的事情上。

当我们能够客观的看待自己的欲望是否合理时,也就更容易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保持一种平静的心态,真正做到“断舍离”。然后,把对物品的“断舍离”延伸到人际关系中,才能做到和“爱”的执念告别。

三、和“爱”的执念告别

如果没有了爱,我们就会成为一座孤岛,每个人都需要爱与被爱,没有人喜欢寂寞。可惜的是,寂寞并不会因为 “爱”而减少,不断寻求“爱”的人反而会更加寂寞。只有当我们放下“爱”的执念,才能真正和寂寞“告别”。

①放下“爱”的执念,才能真正和寂寞“告别”

就像宫崎骏笔下寂寞的无脸男,他卑微地寻求着千寻的爱,想要变出千寻喜欢的东西,而迷失了自己,当他遭到千寻的拒绝时,内心顿时充满了怨念与仇恨。这多像现实中的我们,因为对爱求而不得,而深陷痛苦和愤怒中。

约翰·威尔伍德在《完美的爱,不完美的关系》中写道:

只要我们幻想他人是爱的来源,就注定要在伤害、遗弃、背叛的沙漠中走失,在那里,人际关系看起来是无望的悲剧和缺陷。

不要试图用别人的爱来治愈自己,哲学家吉杜·克里希那穆提曾经一针见血地指出:你所谓的失去一个人之后的寂寞、痛苦,其实本来就已经存在于你的心中,你不过是利用这个人来掩盖内心寂寞。所以真正的问题并不是失去了这个人,而是试图用“爱”来逃避内心的空虚。

当我们感到孤单、寂寞、痛苦时,不要急着逃避这种感受。艰难的感受是我们生而为人无法躲避的契约。试着接受自己的感受,体会这些感受背后自己真实的需求,学会自我关怀,用“自爱”来填满内心。

②既往不恋,未来不迎,当下不杂

“有一个夜晚,我烧毁了所有记忆,从此我的梦就透明了;有一个早晨,我扔掉了所有的昨天,从此我的脚步就轻盈了。” --泰戈尔

为何我们会为千寻和白龙之间的爱所感动?因为他们没有试图用对方来填满自己的空虚;他们各自独立又能给对方力量和支持,这种爱让千寻和白龙都成长为了更好的人。只是,成长过后,千寻不再是当初的那个千寻,白龙也不再是最初的那个白龙。宫崎骏用被填埋的琥珀川,代表着回不去的过去,给我们留下了无限的遐想。

生活中很多人因为“爱”而痛苦不堪,都是因为无法放下心中的执念,幼稚的认为“我爱你,所以你也必须爱我。”这样的想法是毫无依据的。

日本心理学家铃木敏昭曾说过:

执念就是无合理依据或完全基于错误的依据形成,并以此来断定或确信某件事的无意识心理活动。


什么是幼稚的爱?幼稚的爱就是“我爱你,所以你必须爱我”:就像迷失的无面男,疯狂地追逐千寻;什么是成熟的爱?成熟的爱就像千寻与白龙之间的爱:放下执念,可以挥手告别,也可以期盼未来。

“爱”是我们成长过程中的一部分,却不是全部。最后我们每个人都要学会独自面对未来,承担属于自己的责任。决定我们人生方向的只能是我们自己,真正的自由是独立而不依附。宫崎骏用《千与千寻》的故事告诉我们,学会告别才能真正的成熟起来,遗憾亦是一种美好。就像曾国藩曾说过的:“既往不恋,未来不迎,当下不杂。”

结语:

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情之一就是要学会放下:亲情、友情、爱情,到了一定的时间即使万般不舍,也要挥手“告别”。

告别,是结束也是开始,是苦痛也是希望;而面对告别最好的态度,就是好好告别。—董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