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常识 >

茶圣陆羽的故事(历史上的茶人茶事:茶圣陆羽)

时间:

陆羽,字鸿渐,又名疾,号竟陵子、桑苎翁、东岗子,唐代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人。

陆羽的人生经历曲折坎坷又颇具传奇色彩。

关于他的出身,有这么个说法,陆羽在三岁时成了孤儿,被竟陵龙盖寺的高僧智积禅师在河边漫步时,发现在群雁中。

智积禅师就把他带回了寺庙中收养。

而他的名字,据说来自《易经》“渐”卦:鸿渐于陆,其羽可为仪。

所以以“陆”为姓,取名陆羽,字“鸿渐”。

象传说,以鸿雁的羽毛,比拟隐士的志节,不可以扰乱。超脱於世俗之外,不为名利所累,进退由心。

而这也确实是陆羽的一生的写照。

在陆羽的《陆文学自传》中记载:“有仲宣、孟阳之貌陋,相如、子云之口吃。而为人才辩笃信,为性褊噪,多自用意;朋友规谏,豁然不惑。凡与人宴处,意有所适,不言而去;人或疑之,谓多生嗔。及于人为信,虽冰雪千里,虎狼当道,不愆也”。

陆羽自嘲自己丑陋、口吃、脾气坏,不懂得如何与人相处。

但只要有朋友愿意给他一两句良言,他便立刻心悦诚服。若与人有约,即便相隔万里,虎狼当道,也不会负约。

从上面这段话里也可以看出来陆羽的性格,骄傲、执拗、敏感。

而早年在寺庙的经历,加上后面出社会后的境遇,都对他的饮茶经验、茶学知识有很大的影响。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陆羽到南京,寄居栖霞寺钻研茶事。

次年旅居丹阳。

上元元年,应茶僧皎然之约到湖州,之后隐居苕溪。

与大书法家颜真卿和好茶的皎然等人往来。

对《茶经》的成书和其文中的意境大有影响。

不过现在我们知道的是,陆羽的《茶经》中所记载的茶大多已经不复存在,煮茶法也和今时今日的大有不同。

制茶方式、茶器茶具有很多也已经被淘汰。

但是《茶经》却被一代又一代的茶人奉为准则。

而我们前面提到关于“茶”字在《茶经》之前是有很多不同的文字表示的。但是自《茶经》之后,“茶”字才广泛应用开来。

但即便如此,茶带给陆羽的也并非全部都是美好的回忆。

《新唐书》中曾载,御史大夫李季卿游历江南之地时,曾邀得当地煮茶名家伯熊烹制香茗。伯熊其人,仪表堂堂,举止间尽显风雅,所用茶具皆精致非凡。

他一边煮茶,一边娓娓道来,其谈吐之优雅,使得李季卿及其随行皆为之折服。然而,当茶煮成,李季卿仅品饮两杯便觉索然无味,似乎觉得此茶也不过如此而已。

此时,有人向李季卿推荐陆羽,言其茶技更胜一筹。李季卿闻之,再三邀请,陆羽方至。

陆羽的样貌,与伯熊截然不同,他衣着简朴,所用茶具亦显普通。而其煮茶之技,与伯熊相较,似也无甚分别。李季卿见状,心中颇不以为然。待茶煮毕,他竟连尝都未尝,便命下人取三十文钱以打发陆羽。

陆羽受此屈辱,心中愤懑难平,就写下了《毁茶论》一文,誓不再煮茶。

然而这篇《毁茶论》今天已经失传传,我们无法窥见陆羽当时的愤怒与挫败。

不过我们现在也知道,他对茶的喜爱,他后来所著之《茶经》,流传千古,为茶人所珍视,更被誉为茶道之圣典。

陆羽的一生可以说与茶密不可分。

在他的晚年写下了这样的诗句:

不羡黄金罍,不羡白玉杯;

不羡朝入省,不羡暮入台。

千羡万羡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来。

世间的荣辱是非、名利权势都已看淡,在他老年的时候难以忘却的却是儿时的竟陵城。

这是陆羽和茶的故事,陆羽一生嗜茶,精于茶道,他对茶的研究与痴迷使他无愧于“茶圣”之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