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常识 >

广西博白县:酸嘢、白切…小吃遍地的县城,却是世界第一客家大县

时间:

即将入夏的每一年,广西都要迎来水果自由。

5块钱一个的西瓜,10元3斤的芒果,10元30个的火龙果,10块钱一个的菠萝蜜……这个中国水果第一大省“豪横”地让每一个人都毫无负担的大快朵颐,让全国人民都羡慕不已。

张立肸:《鱼米之乡》

而在广西博白县,除了迎来了水果自由外,还有每个人都免不了的“酸嘢”自由。


//////////////

"美人难过酸料摊"

在小吃遍地的博白县城里,酸料摊的火爆程度总是独一份儿的。

没有人能抵抗得了它的“诱惑”。一提到它,那种够酸、够辣、够脆、够爽的极致味蕾体验,就会让人的口腔就会自动急速分泌唾液,口水止不住地直流。

非要冲到“死吃街”吃上一份酸嘢才能善罢甘休。

博白的酸嘢,主打一个:新鲜。

三华李、番石榴、空心菜等新鲜果蔬都会摆放在摊前,待客人挑选好后,再进行现场拌料和腌制,能够完整保留下果蔬原有的鲜美。

其实广西很多地方都有自己特色的酸嘢摊,在喜食酸辣的广西人面前,没有什么水果是不可被腌制的。如果有,那我们就尝试腌制它。

而博白县的酸料和其他地方的做法不同,除了加盐、醋、辣椒外,再加上一两勺红糖汁,才是博白酸料的“灵魂”所在。

加入红糖汁后,让本就已酸辣爽口的酸嘢,又多了一道甜味,口感层次得到了无限延伸,让人回味无穷。

不仅外地人来到博白总要慕名来尝上一遍,就连身在异乡的博白游子也会对它念念不忘。


//////////////

客家文化之魂

几乎所有离乡远行的博白游子,每逢春节,哪怕阻碍重重,都会想要回乡过年。

不仅仅是为了那一口让人垂涎不已的酸嘢,还有客家人对家的重视和思恋。

在博白县将近200万的人口中,具有客家血缘的人口就超过了130万。广西玉林市博白县也随之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客家人聚居县。

郑波:《二江水风光》

博白客家人先祖最早是秦始皇南征百越留下的戍边士兵,绝大部分在唐宋年间自北而南迁徙而来。也正是在这一时段内的唐武德四年(621年)新置博白县,至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

作为中国古代曾大规模迁徙的族群,客家人对乡愁的敏感度远远要比其他汉族民系高得多。他们从中原一带因躲避战乱、流徙谋生而来,在数百年的时间里,才得以在他们可停留的地方开业定居。

当客家人以“客人”的身份闯入博白这片曾经的蛮荒之地,并停留定居在此,便形成了丰富的客家文化体系。

古时的博白县曾商贸发达,马门滩、大利等码头贸易不断,加之地处古丝绸之路的沿线上,交通便利,富裕安稳,吸引了不少客家人的到来。

马门滩

如今位于沙河镇南流江西岸的礼安村,便是典型的“九厅十八井”的客家村落。

民国十年(1921年),社会动荡,为了抵御匪盗侵扰,礼安村便用整整两个月的时间建起了礼安村围墙,上百个孔眼,七座炮楼将礼安村及附近的村民们都牢牢守护在里面。

礼安村炮楼

这是典型的客家精神,团结睦邻、敢于拼搏。

不仅如此,崇文重教更是典型的客家精神。

博白的客家人非常推崇读书,在家族祠堂前立有许多石旗杆便是证明。一旦族中子弟中举或高中进士便会立上石旗杆,这是客家先民们遗留下来的书香仕宦的传统。同时也是客家人先人迁徙多地,不得不需要文化与技术傍身的顺势而为。

石旗杆示例图

这也是为什么自唐宋以来,博白最早建立了县学,不少学子通过十年寒窗得以入仕的原因。哪怕求学的环境再艰难,哪怕不得不卖了赖以生存的田地,都要将族中子弟送去上学。

一代语言宗师,中国现代语言的奠基人王力便是广西博白人,他渊博又专深,创新而又求实。求学和研究时,带着博白客家人特有的一股韧劲。哪怕经历战乱不断,求学艰难也没能打消他专研的念头。

王力

曾有人夸赞道,博白的客家精神颇有中原古风,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在过去1400多年的时间里,这些精神都融入博白的生活里。


//////////////

传承与开拓

在博白县,桂南采茶戏和博白芒竹编制技艺都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博白芒竹编织是广西玉林市博白县客家人利用芒、竹为主要原材料制作生活用品和艺术品的一种传统技艺。

1980年,自小跟着父亲学习编织技艺的莫承振创办莫屋编织厂,随后在数十年的时间里,他把单一的竹编生产进行创新,与天然植物和五金材料共同编织成工艺品,产品走出省外,也走出国门。

“我想把这门手艺传承下去,这是我们博白的记忆。”当莫承振接受采访时这么说道。

而针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桂南采茶戏,博白县对此的推广传承更是从小抓起。为了让新一代的孩子们能够走进距今有400多年历史的桂南采茶戏,博白县中学还编制了校本课程《桂南采茶戏》,让学生们得以学习和传承。

桂南采茶戏《绿珠女》

大型桂南采茶戏《绿珠女》源于博白民间妇孺皆知的《绿珠女》传说。

西晋时期,博白绿萝村善良美丽姑娘绿珠被石崇用十斛珍珠和权力逼迫聘为妾。最后,因赵王司马伦专权,党羽孙秀垂涎绿珠倾国姿色,威胁石崇,欲强夺,石崇为保官保财保命,顺从孙意,绿珠宁死不从,坠楼保节。

桂南采茶戏《绿珠女》

全剧自始至终都洋溢着孝悌善良大爱贞烈的情愫,彰显信仰之美,以"对乡亲的关爱,对爱的忠贞,对爱的追求”贯穿全戏,激发人们最本质最友善最真诚的爱心,传递大爱向上的价值观。

在博白县,空心菜、桂圆、那林鱼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博白那林鱼的养殖历史已有300多年,在无公害无污染的山溪泉水的滋养下,肉厚而味香甜,营养丰富且口感极佳。从古至今,深受文人墨客,逐味品鲜之人的喜爱。

寻常所说的空心菜即博白雍菜历史也同样悠久,在200多年前已名扬海外。博白雍菜以其鲜、脆、嫩著称,一位诗人在品尝博白雍菜后,曾留下“席间一试青龙味,半夜醒来嘴犹香”的诗句。

而提到博白的桂圆,更是名声在外。早在1991年,博白县就被定为国家优质龙眼生产基地,经过近年来的发展,博白的桂圆远销国内及香港、新加坡、美国、日本、加拿大等国家。

在博白,一刀一桌一白切在菜市场、大小街道等处随处可见。

在众多博白风味里,最具有代表性的莫过于是摆在橱窗里的各种白切。“白切”,顾名思义就是将清水煮熟的肉类切片摆盘,以白切鸡,白切鸭/鹅,白切猪脚、白切鹅肠较为有名,蘸以秘制酱料,做法简单,味道却极为鲜美爽口。

对每一个揾食艰难的打工人来说,白切是百忙中抽出的时间里,触手可及的美食之一。


博白是拥有1400多年的历史古县,也是世界第一大客家人口的聚居县,更是中国桂圆之乡、中国编织工艺品之都,长江以南唯一的“中国杂技之乡”。

但对于博白人而言,博白并不大,从城东到城西,从城北到城南,一辆电动车就可以逛完全城。

庞勇:《博白母亲河》

因为不管是排着队的酸料摊,或是一座座典型的客家村落,一颗颗远销国内外的桂圆,一首首桂南采茶戏,对于已经在这里安身立命的博白人而言,家乡不论多大,都可以装进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