婵娟是什么意思寓意何在(“婵娟”还是“蝉娟”,你们清楚了吗?)
风陵渡口初相遇 vs 风铃渡口初相遇?
一见杨过误终身 vs 一见杨过误终生?
千里共婵娟 vs 千里共蝉娟?
抄书抄出一堆的问题哈哈,尤其是最后这一句,本来从中学记到现在的很笃定是“千里共婵娟”的,抄的时候看别人写的是“千里共蝉娟”,就又不不确定了,你们有过这种情况吗?
“婵娟”和“蝉娟”一度把我头都搞大了,就认真查了一下,还真查出来一些问题。
先说一下查到的问题吧,关于“蝉娟”这个词,网上的资料是存在明显的矛盾和漏洞的。
我先分别简单搜索了一下“婵娟”和“蝉娟”这两个词,都搜到了准确的词条,我把两个词条里的内容分别进行了简单整理,如下。
“婵娟”可以用来形容姿态美好,比如唐代孟郊的《婵娟篇》里有写“花婵娟,泛春泉;竹婵娟,晓笼烟。”
古诗文里也会用“婵娟”来形容女子,比如清朝孔尚任的《桃花扇》里有写“一带妆楼临水盖,家家分影照婵娟。”
“婵娟”也会被用来形容月亮,比如唐代刘长卿的《湘妃》里有写“婵娟湘江月,千载空蛾眉。”
而“蝉娟”则是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屈原的一位女学生的名字,是一位气节出众非常了不起的女子。里面还简单讲述了一段关于这名女子的故事,其中大量的篇幅是在讲以屈原为主角的故事背景。
屈原生长在春秋战国时代距秦统一中国大约一百多年前的楚国,当时秦、楚、燕、赵、齐、魏、韩七国争霸各据一方,诸侯之间的战争连绵不断,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
当时,楚国也受到强大的秦国的威胁,国内以南后为首的奴隶主对人民横征暴敛,残酷压榨,民不聊生。屈原这个爱国诗人忧国忧民,他看出秦国随时都有吞并楚国的野心,对楚国虎视眈眈,也痛恨南后的腐败无能。
面对内忧外患,他提出内变法削减奴隶主的权力,减轻人民的赋税,让人民休养生息以养国力,外联齐联合抗秦的政治主张。岂不知,此刻南后所代表的奴隶主阶级已羽毛丰满,完全控制了楚国的社稷大权,为维护本阶级的利益她残酷镇压新兴地主阶级,她妒贤嫉能陷害忠良,残杀无辜,封杀正义的主张,和她的皇亲国戚结成死党严密的控制了楚王。他们甚至不惜出卖灵魂和秦国勾结以苟延残喘。
在这样险恶复杂的环境里,有满腔爱国热情的诗人屈原身单力薄只能寄希望于楚王,想凭借楚王推行变法。但是,严酷的现实是他的政治主张被废弃,自己被贬并被放逐,纵有天大的抱负却不能实现。屈原做“橘颂”是赞美桔子的清高、无私奉献、自己要求很少,却把甜美的果实给予人们。他嫉恶如仇、热爱人民、热爱祖国,虽身陷困境仍置个人安危于度外。当他得知秦国攻打楚国后抱病赶去楚国的都城鄞都,还想为楚国出力。他不怕威迫利诱,坚强不屈。屈原是按“橘颂”的精神去做的,他“混身长刺,以抵御外来的横逆”。
屈原身边有两名学生,一男一女,女学生叫蝉娟,男学生叫宋玉。宋玉没能经受住现实的考验,背叛了屈原的主张,最终投靠到南后的怀抱里求官去了。而蝉娟身为一位柔弱女子,面对横逆却坚持屈原的主张,用自己的生命捍卫自己所信奉的真理,替屈原先生饮鸩身亡,换取了屈原先生的存活。
同一首“橘颂”,宋玉只是简单背诵,蝉娟却是用自己的生命来实践。
看完词条里关于“蝉娟”的故事,我以为对于“婵娟”和“蝉娟”这两个词,我已经认识清楚了,可架不住我手痒,出来后又查了一下屈原的这位女学生的资料,结果这一查又查出了新的问题。
首先,在网上除了词条里屈原的这名女学生叫“蝉娟”外,在其他地方提到屈原的这名女弟子都是用的“婵娟”。其次,关于屈原这位名叫“婵娟”的女弟子的故事也有不止一个版本,甚至对她是否真实存在过都不确定。主要是屈原另一名弟子“宋玉”在后世名声不小,可关于这位叫“婵娟”的弟子的记载却寥寥无几,到后来“婵娟”一词还逐渐被用来比作月亮。
所以关于婵娟的存在,现如今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她本来是屈原的侍女,后来成了屈原的弟子,最后因为替屈原挡了鸩酒而中毒身亡。另一种说法是,她只是古人虚构出来,历史上并不存在这个人。
关于第一种说法——中毒身亡
婵娟是屈原的侍女,因为很喜欢屈原的文章,又欣赏他的品性人格,所以自学诗书。
她天资聪颖,很快就有了几篇不错的文章。她带着文章要去拜屈原为师,屈原欣然接受。
婵娟虽然和宋玉都是屈原的弟子,但是脾气秉性大不相同。婵娟就像女版的屈原,有不惧权贵的勇气。在自己的老师身陷囹圄的时候,是她站出来,誓死维护。哪怕是有小厮端来毒酒要害死屈原,她为了保护老师,依然义无反顾的替老师喝下毒酒身亡。她不后悔,因为她把老师看做是自己毕生的理想形象。
关于第二种说法——虚构的文学人物
婵娟根本就没有存在过,只是古人为了缅怀屈原而创造出的一个文学形象。她是古人对于屈原这个形象的补充和烘托,不仅继承了屈原高尚的品德,还是最后替屈原献出一条生命的灵魂。至于为什么要取“婵娟”这个名字,最大的可能就是“婵娟”在古代有月亮的意思,月光清冷就像人冰清玉洁一样。而抬头望望天空,就好像世人依然在为屈原的陨落惋惜。
如果按第一种说法,屈原的这名女学生是真实存在的,那她到底是叫“蝉娟”还是“婵娟”尚且存疑,若是按第二种说法,屈原的这名学生是纯粹虚构出来的,那她肯定就是叫“婵娟”而非“蝉娟”了,那这样就不存在“蝉娟”这个词了,你们觉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