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草萋萋鹦鹉洲全诗(崔颢的黄鹤楼,被誉为七律之冠)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这首诗的写作时间不可考,只知道是诗人登上黄鹤楼后所写,我们直接读诗。
- 1、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昔日,指昔日的仙人,传说有仙人在此乘鹤登仙。
这两句话的字面意思很直白:昔日的仙人已经乘黄鹤远去,这里只留下了黄鹤楼。
您看,这两句读起来朗朗上口,而且意思也很简单。
这样的诗就很容易传播。
但要流传千古,还要有深厚的感情。
这两句有什么感情呢?
感情就在“空余”两个字。
空余,是“只剩下”的意思。
黄鹤,本来应该呆在黄鹤楼,但是它随仙人远去了。
现在只剩下一座孤零零的黄鹤楼。
可见黄鹤楼现在很孤独。
很多人这样认为:诗人乘兴而来,却只看到了黄鹤楼,而没有看到黄鹤,所以心里很失落。
这种说法站不住脚。
因为这本身就只是个传说,诗人肯定不可能是为了看黄鹤而来。
他要看的是这个楼,他要借黄鹤楼来抒发自己的感情。
当然,目前他只是感觉到黄鹤楼很孤独,而不是诗人很孤独。
我们接着读后两句,看看感情是如何发展的。
- 2、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空悠悠,徒劳地飘荡。
这两句话的字面意思是:黄鹤一去再也没有返回,白云千年来一直徒劳地飘荡。
这两句感情很深。
(1)先看“黄鹤一去不复返”。
前面我们讲了,黄鹤离开,黄鹤楼就很孤独了。
谁知黄鹤并不是暂时离开,而是一去不复返了。
您看,黄鹤楼的孤独感是不是更深了?
这是感情的递进法,这种方法在古诗中很常见,我们以前讲过很多。
“黄鹤一去不复返”,加深了黄鹤楼的孤独。
(2)再看“白云千载空悠悠”。
这里很奇怪:为什么诗人突然写到白云?白云和黄鹤有什么关系?为什么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要空悠悠?
您看,前后逻辑并不成立,黄鹤楼才是黄鹤的家,所以黄鹤一去不复返,只会让黄鹤楼感到孤独,和白云没什么关系。
这里其实运用了借喻的手法,诗人用“白云”比喻“黄鹤楼对黄鹤的思念”。
这句话的意思是:黄鹤楼对黄鹤的思念,就像千年来的白云在徒劳地飘荡。
“千载”和“空”,这两个词感情很深。
本来黄鹤一去不复返,黄鹤楼就有深深的孤独感;谁知道这种孤独感,黄鹤楼居然徒劳地承受了千年。
诗人把黄鹤楼孤独的时间放大到千年,这再一次加深了黄鹤楼的孤独。
您看,前面四句看起来写了一个神话故事,其实是在写黄鹤楼的孤独,而且这种孤独加深了两次。
但是您要注意:此时诗人仍然是感觉黄鹤楼很孤独,而不是说诗人自己很孤独。
既然黄鹤楼这么孤独,那么如何才能减轻孤独呢?
盼望黄鹤归来,那肯定是不可能了。
诗人想到了一个办法:再找到另一个孤独的事物。
这是不是一个好办法?
我打个比方:我很孤独,但如果我发现你也很孤独,您看,我的孤独感是不是会轻一点?
因为有人和我一样孤独,我心里就不会感觉到那么孤独了。
就是这个道理。
那么诗人找到了另一个孤独的事物吗?
我们接着读五六句。
- 3、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晴川,晴天的江水。
历历,排列成行。
萋萋,草木繁茂的样子。
这两句话的字面意思是:晴天的江水对岸,汉阳的树木摆列成行;鹦鹉洲上的芳草繁茂。
这两句非常巧妙。
我们仔细来分析。
先看“历历”两个字。
很多人把它理解成“清晰可见”。
这有两个问题:
(1)既然写了“汉阳树”,自然是诗人亲眼见到的,“历历”两个字很多余;
(2)后面的“萋萋”是形容草本身的状态,而“清晰可见”并不是形容树木本身的状态。
当然这也不是不可以。
但如果把“历历”理解成“排列成行”,那么前后句就更相合了。
“萋萋”表示芳草繁茂,而“历历”也表示树木众多。
诗人想找到另一个孤独的事物,他放眼望去,先看到江水对岸的汉阳城,结果树木排列成行;再看到鹦鹉洲,结果芳草繁茂。
汉阳城和鹦鹉洲就是诗人找到的事物,结果它们不仅不孤独,反而树木众多、芳草繁茂,一片热闹的景象。
您看,诗人本来想找到另一个孤独的事物来减轻黄鹤楼的孤独,结果找到的两个景物都很热闹,这反而让黄鹤楼更加孤独。
这是反衬的手法,用汉阳城和鹦鹉洲的热闹,来反衬黄鹤楼的孤独。
这又一次加深了黄鹤楼的孤独,现在已经加深了三次。
您可能会说,到这里为止好像还是没有写到诗人自己啊。
其实不然。
诗人已经非常巧妙地写到了自己。
怎么写的?
就是“芳草萋萋”四个字。
其实唐朝版本是“春草萋萋”。
这其实用了一个典故。
《楚辞·招隐士》中有一句“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
这意思是说,在外的游子还没有回到家,但是春草已经很繁茂了。
其实就是说,春草萋萋,在外的游子该回家了。
而诗人的家乡在河南开封,他刚好就是在外的游子。
所以诗人看到了春草萋萋,不仅想到了黄鹤楼很孤独,还想到了自己也很孤独。
而恰好诗人现在就在黄鹤楼中。
您看,整座黄鹤楼都充满了孤独,而黄鹤楼深深的孤独也自然全部笼罩着诗人。
这就是诗人的妙笔。
诗人在前六句并没有写自己孤独,而是只写黄鹤楼的孤独,并且不断加深这种孤独。
但是他通过“芳草萋萋”这个典故,非常巧妙地把黄鹤楼深深的孤独转移到了自己身上。
这非常突然,诗人没有任何准备,他一直以一位旁观者的身份来感受黄鹤楼的孤独。
但没有想到,他见到“芳草萋萋”的那一瞬间,黄鹤楼本身已经蓄积的巨大孤独感突然压到了他这个游子身上。
他急需排解。
于是他很自然地望向家乡的方向。
他看到了什么?
接着读后两句。
- 4、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这两句话的字面意思是:日暮时分不知何处是我的家乡?江面上烟波渺渺,使人烦愁。
诗人望向家乡的方向,他看到了什么?
什么也没有看到。
因为现在已经日暮时分,江上已经暮霭沉沉。
您看,巨大的孤独感突然压到了诗人身上,但是现在已经日暮,感情排解的通道还被一道闸门关闭了。
可以想见诗人多么痛苦。
这首诗的感情之所以深厚,关键在于两点:
(1)诗人在前六句通过感情层层递进,蓄积了巨大的孤独感;
(2)这种孤独感本来不属于诗人,但是在第六句巧用典故,突然将这巨大的孤独感转移到了诗人身上,而此时已经日暮,诗人根本无法排解。
先用景物蓄积感情,再突然把感情转移到诗人身上,结尾再关闭感情排解的通道。
诗人的痛苦之情不言自明。
这就是诗人构思的独到之处。